社会转型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历练


 

社会转型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历练
 
虽然读过政治经济学,国家推行改革政策也有了好几个年头,但那时候头脑中对啥是计划经济、啥是市场经济并没有概念,更没有想到自己正搭乘着计划经济的末班车,我们每个人都将要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很幸运地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十年寒窗后考取了某商校,从此跳出了农门,身份也转变成了“国家干部”。记得放第一个寒假时,学校给每人发放了两名雪峰牌香烟、两斤花生、两瓶洋河曲酒和两包干黄花菜,老师说,省厅每年都对所属院校学生安排年货计划。尽管这些东西在现在看来值不得多少银子,但在那个年代可还算是紧俏物资,得凭票供应的,普通百姓是很难有这个福分的啊。那一刻,心里竟涌起一种沾沾自喜的感觉,直觉得自己已经苦尽甘来了。
转眼又是第二年寒假,正巴望着有啥年货可以带回家过年的时候,却遗憾地得到校方通知:今年开始,上面取消这个福利了!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搭乘了计划经济的末班车。
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一家国有企业,每年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照例都会有节日物资分配,由这一特殊“待遇”而滋生的优越感倒也持续了多年;工资从每月33.5元起步,国家定期统一加薪,虽则每次只有十几二十几元,却也让人真真实实地体验到什么叫芝麻开花节节高,因而过着近乎高枕无忧的生活。
不想,随着改革的锣鼓越敲越响,节日的福利也渐渐缩水直至取消了,工资收入也因为承包经营和浮动工资制度的推行开始摇摆不定,特别是从破一铁(铁饭碗)演变成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后,才明显感到计划经济真的要离我们而去了!
不过,当初似乎还谈不上有啥危机感,认为这只是改革的阵痛,很快就会过去的。当机关开始招考公务人员时,有亲戚朋友鼓动我参加,我却一次又一次选择了放弃,总觉得在企业行管岗位工作挺稳当的,照过去的传统模式,没准若干年后还可以混个中层主管什么的。于是,一边为改革鼓与呼,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改革风越刮越猛,开始越过经营部门吹向管理岗位,身份界限打破了,人员性质、工资水平进了档案,竞争上岗、民主测评、优胜劣汰,按岗位取酬,按效益分配,按贡献获薪水,行管岗位不再是没压力、没风险的避风港了!直到世纪之交,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公退民进提速,所在企业进入破产改制,从经理到员工,一夜之间进入下岗队伍之列。
俗话说:男人四十,危机四伏。此话一点不假。好不容易混到的定量户口早就成为一种象征,曾经引为自豪的“饭碗”丢掉了,那一纸文凭也成了仅仅证明自己学历的东西被闲置在书橱一角,老家原有的那一亩三分地早在考取学校时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换了主人,而这一切就发生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无可奈何地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揣着4000元所谓的补偿金,就这样沦落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无产者。而由于自己干行管工作,没与业务沾上边儿,顿时对未来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一下子被推到市场经济的浪口风尖。
好在这种革故鼎新、伤筋动骨的改革注重人的能力和特长的发挥,讲求公平竞争,自己业余爬格子练就的那点功夫很快派上了用场,没费多少劲便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避免了家庭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巨幅震荡。而当如今看到重组后的企业充满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当看到昔日同事不少都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甚至有的已经身家几千万;当目睹地方经济在跨越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回顾十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又怎能不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