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超乎常理的勇气


在我个人的短浅视野中,今年乏善可陈的各省市两会上,有一则新闻非常出人意料,颇值得细细寻味——

21,广东省人代会珠海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抓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该团参加审议的机会向他告状。董明珠的言语举止相当激动,据媒体报道,她拍桌子公开指责政府采购部门暗箱操作,“我要给政府讨回400万元的差价损失!”

董明珠这是旧事重提,其所指是一段时间以来沸沸扬扬的“格力政府采购案”。案件缘起2008年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空调政府采购项目。按照董明珠的说法,当时报价比另一家竞标企业——广东省石油化工建设集团公司低了400多万元的广州格力空调销售公司,最后竟落败于后者。为此,格力公司先后向番禺区财政局和广州市财政局投诉,但均无果。200910月,格力公司对广州市财政局提起行政诉讼,又被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驳。今年1月,格力再向广州市中院提起上诉。

面对这位女企业家的炮轰,第二天一早,在人代会广州团的小组会上,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就对在场的人大代表和新闻媒体做出强势回应:“在这件事情上,即使用很苛刻的眼光来看,广州市财政局都没有任何的瑕疵,我们也没有任何的不妥。”

按照张杰明的说法,格力虽然在第一轮评标中排名第一,但在后来确认的过程中,业主提出,格力的标书中有实质性的条款没有响应。“当时在定规则的时候,以下的项目必须要实质性响应的,如果没有响应,就要排除、废标。它有这些问题,经专家确认,格力就出局了。”至于格力报价便宜400万,这位张局长介绍说,当时的竞标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包括技术、实物和服务。单就空调来说,格力并不便宜。格力便宜在售后服务上,在保修三年这个条款中,其他单位开的是400万,格力开的是4万。

这桩公案中的是非究竟,像我这样一个身在几千里之遥的人显然是没有资格评判的,我感兴趣的是它折射出来的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政商关系。

这里我必须先声明一下,我并没有武断地认定番禺中心医院空调采购项目一定存在暗箱操作的意思。但当前中国的政府采购中普遍存在暗箱操作、或至少是不规范行为,这却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本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不符合常理的是,格力公司似乎一点也没有使用各种台面下的手段与有关部门较劲的意思,而是选择不屈不挠地通过公开的法律程序维护它认为应当属于自己的权益。

只要稍有一些中国式政治经验的人都应当对这种事情背后的潜规则了然于胸,可以毫不夸张地想象一下,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一家企业(遑论格力这样在广东政界想必拥有庞大人脉资源的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在这样一次政府采购之前,多半已经做了很多私下里的工作;而一旦竞标失败,它多半不会对政府方面翻脸,而是在桌面下继续做更多的工作,因为堤内损失可以提外补嘛!再说,总共2000多万标的,犯得着吗!别的地方总还有下一次政府采购,只要找对了关键人或关键部门,本次投入的成本终究不会白费的。这就是中国人熟知的“放长线吊大鱼”,一切尽在关系网中。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被惹毛了,进而公开与政府部门或官员翻脸的事情也不是从来不会发生的。但翻脸也是需要高超“智慧”的,你几时看见有什么企业愿意为了一件什么案子与政府部门光明正大地打官司的?哪怕对某个官员恨之入骨,必将他拉下马而后快,使用的手段也多半是在台面底下的。品性恶劣一点的,到纪委匿名举报有之,挑唆该政府部门上下内斗有之……即便品性比较好的,打算依据原则向上级告状,也多半不会像董明珠这样在人代会的会场上当着这么多人大代表的面去告——天知道那些惊讶的听众都是些什么人?其中又有哪些惹不起的角色!还是那句话,以格力公司的实力,不敢说它的老总可以随意单独面见省委书记,但找个机会私下里与广州市财政局的上级领导、甚至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之一)喝上一杯茶,怕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

总之,古老并且至今依然行之有效的政治经验一再告诉我们:真正要紧的事情从来都是在台面下解决的;台面上的那一套,即便不是骗骗人的,至多也是做做样子的。这倒并不是说台面下的那些事情一定都是多么见不得人,这里的当事人更多地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在中国,很少有人相信那些公开的、似乎是普遍适用的规则可以真正大过一个个具体的人。

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情如此超乎常理的原因,也许我们都把社会看得太复杂了,以至于本来道理上很正常的事情反而极其不正常,而本来不正常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倒反而是正常的!但愿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从这个意义上讲,格力公司以及董明珠试图通过公开的法治程序解决问题的努力足以令人敬佩和赞叹。当我后来听广州媒体的朋友说格力已经不是第一次同政府部门吵架时,这种敬意又多了几分。同样值得称道的是,面对咄咄逼人的董明珠,广州市有关方面好象也不打算祭出那套屡试不爽的中国式政治手腕,他们搬出来维护自己权威的同样是公开的法治程序。这种看似针尖对麦芒的对峙,倒是为中国的政商关系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法治化的崭新道路。看来,我们还是得对广东这个地方另眼相看,毕竟这是一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土壤。

写于201029日,发表于2010210日《成都商报》我的个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