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叫卖广告”?谁把“妙作”当龌龊?
春晚作为重大晚会,已经成为过年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有着亿万观众收看的庞大规模与看点,所以春晚就成为了诸多“星姐”、“星爷”们的梦想与焦点。而与此同时,诸多的商家也都同样看到了春晚的特殊作用和效果,因而能够在春晚一扬“芳名”,自然就是一件很非常惬意的事情。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以前,广告里插播电视剧,今年,广告里插播春节晚会”调侃与愤懑。
2010年虎年春晚广告一:小品《五十块钱》里,那卖包子的两口胸前的鲁花。广告二:刘谦的魔术里摆在桌前的汇源。为了引起观众注意,刘谦还要亲自喝一口。喝完了不说,还要把“汇源”两字说出来。广告三:在赵本山表演的小品《捐助》中,有3处被网民认定为植入性广告,分别为搜狗输入法、搜狐视频、国窖1573。广告四:小品《家有毕业生》里最多。郭达连着说了几句:土豆,一切皆有可能;土豆恒永久,一颗永流传;假如没有土豆,世界将会怎样;李宁、金伯利、苹果等也在随后冒了出来。广告五:歌曲《拍拍拍》。听过以后发现,这首歌整个是一部佳能相机的长版广告。而每当演员抖开“包袱”引出一串笑声后,电视画面会非常适时地切入台下某位观众的笑脸,这些笑脸不是别人,正是今年春晚广告投放额超过300万元的企业代表。
总体来说,今年春晚因为广告遭受批评最多的就是赵本山,比如“以一个缺乏艺术价值、透着铜臭味的《捐助》证明自己的赵本山小沈阳将成为今年春晚的大输家。”“赵本山小品王的美名将在《捐助》陨落!”“春晚和赵本山收了搜狐多少钱?”等等。对于广大网友的质疑与声讨,笔者却以为大可不必,其因有三:
其一,春晚广告做得很“巧”。 春晚原本就是一场文艺演出而已。而文艺向来是离不开商家的鼎力相助的。由于春晚最喜爱的节目冠名费用很高,一般的商家是难以“夺标”的。所以植入式广告就成为了部分商家的首选。于是在预先巧妙安排的安排中,观众即可以收看到琳琅满目的精彩节目,也在不知不觉接收了其中隐含的广告信息,使商家达到了营销目的。如此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精神熏陶和营销手段,岂能不“巧”?
其二,春晚广告做得很“妙”。 今年春晚广告形式的微妙之处首先在于道具的使用上,试想,哪里有小品不用道具的道理?比如小品《五十块钱》里那卖包子的两口胸前的鲁花,既没有任何的瑕疵也没有影响到人们的观感。既然一定要用道具,那么用什么不是用的呢?再比如刘谦的魔术里摆在桌前的汇源,既然是要喝一口验证一下饮料的真实,那么能用没有任何品牌的饮料吗?又比如国窖1573,既然接受捐助的母亲为感谢“巨额”的捐款者“人都是你的”,那么还在乎酒的昂贵程度吗?今年春晚广告的最妙处还在于“把春晚变成超级大卖场”的演出功底。比如,当观众把掌声和鲜花送给了赵本山,而赵本山则用尽心尽力的表演回报了广告商时,其后台之“妙”恐怕决非我们常人所能说得清楚的罢!
其三,春晚广告做得很“好”。 首先,《捐助》中小沈阳一上来就帮搜狐将他的所有业务全带了个遍,同时还多次强调了那个搜狗输入法。这对于那些只知道电视而不晓得网络的农村大哥们来说,应该算是一种新的视野导向吧。其次,据一位接近央视的消息人士透露,“搜狗输入法”和“国窖1573”确实属于植入性广告,厂商均向央视缴纳了相应的广告费,既然本山大哥在打造“后台之妙”的同时,让央视的广告收入也跟着“直线上升”了一回,那么我们又何必再问“春晚和赵本山收了搜狐多少钱”呢?第三,众所周知春晚是要讲究规模讲究服装讲究舞美讲究设计讲究效果的,是需要有人力需要有物力需要有精神需要有大批的金钱投入的;众所周知商家也必定是要寻找代言大力宣传投入广告的,那么让他们为春晚出把力、让春晚为他们“微妙”一下又有什么不可?同样是人民币,同样是广告,花哪儿还不都是花吗?——央视只有“不差钱”,或许春晚就会越办越好;只有让赵本山“不差钱”,他或许才会越来越“精神”!!!
2010年虎年春晚广告其实很“巧”、 很“妙”也很“好”。翻开中国的法典,有说春晚中突出某个品牌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吗?设若没有,你又凭什么说“赵本山和央视将全国人民当傻子?”——“公然在春晚叫卖广告”,这个或许也是可以有的!!!
(李吉明2010年2月14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