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2·6”爆破一声巨响,给全国人民拜了个折腾年。一个四星级酒店建成13年后拆了重建搞五星,既不复杂,也不稀奇,只是“不幸”撞到了舆论的枪口上。
从舆论的热度看来,屡“被”折腾的国人还没有麻木迟钝,反倒更加神经敏感。常说中国人喜欢看热闹,一口唾沫也能引来一群围观者。至于这次酒店爆破,就事论事虽没有什么特别大不了,但也不是鸡零狗碎之类,人们把地方案例、企业行为上升到全国现象、公共事务的高度,仿效一种权威说法:这种围观好得很,这种上纲上线也好得很(论证从略)。
然而,也只是围观一下、指指点点而已。你说企业财富也是社会财富,但他自己要浪费又咋的。你说随意决策短视规划,他说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你说爆破扰民,扰了又如何。你说以后要抵制到这里消费,其实绝大部分“你”本来就消费不起。
开国主席一言九鼎,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贪污自然要治罪,至于浪费,就不便“法办”了。到如今,普通公民们更是只能以道义相责,骂骂浪费可耻,再多言几句,也只能扣上不响应中央号召的帽子,比如科学发展、不折腾、低碳经济,等等。
不能法办,也并非完全没办法。除了刑法,还有其他法。有人搬出循环经济促进法,城乡规划法、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相关条文,指出此事有明显“违法”之嫌。可惜,那些条文多为倡导型、口号型、原则型,温柔敦厚有余,威力效力不够,指出了正确的道路,没有堵死错误的入口。
如何界定规划变更之合理或率意,率意又将处以何种责任;如何确定扰民事务的公私边界与决策程序,对违规之举有何救济之道……诸如此类,从技术上讲并不是什么大难题,考验的是监管方的决心与自身利益的清白。
公众常识中的不能容忍的事,往往横行无阻,热热闹闹的公共议论,常流于无果而终的口水战。一个酒店爆破事虽小,但折射出社会规则的缺陷。规则若绵软无力,道义更显苍白空洞。改革前期开始积累的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对先富者的赞许,也被点点滴滴地消耗下去。
前述危言殊非新论,近年有识之士多已明察。如今利益分化已久,社会结构亦趋定型,重建基础秩序备显艰难。所幸公众神志尚清明,哪怕是十突九挫,仍未放弃对良性社会的期盼。“软法”也总比没法好,藉吸纳民意而新生不乏案例。包括被扫黄打非的互联网在内,民意通道与博弈平台日益丰富,不仅可“个案监督”,更能推动规则再造。那些拆旧建新的爆破声,也催生着革旧迎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