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简本
(第三次修订版)
辩证唯物主义
※专题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组;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强调意识)
备注: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需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3.需要全面的、辩证的把握本地的实际。
4.需要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5.需要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7.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结合本地具体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3】联系观点
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4】联系客观性原理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5】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2008河北高考试题)
强调整体: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离开整体会失去部分原有的功能。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强调部分: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的功能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强调结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6】因果联系原理
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发展观)
【7】事物发展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 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本动力、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
注意:绝对不允许说“内因决定外因”
【9】事物发展的状态
强调量变: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强调质变: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新事物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可能引起事物质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优化结构”。
一切事物发展都经历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过程。
(注意:量变有两种形态: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增减;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主要在于根本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10】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切事物发展都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注意:区分事物发展趋势与总趋势。
★矛盾的观点
【11】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观点)
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注意1:矛盾的统一性表现: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2:承认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宜”“同病异治”)
【13】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由于主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一个好汉三个帮”)
【14】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注意:在解决问题时用主次矛盾,在认识事物时用矛盾主次方面,此为历来考试重点。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要求我们将“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善于“解剖麻雀”“抓典型”。
【16】矛盾分析法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专题三: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
【17】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8】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角度看)
意识目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意识能动性是实践的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性(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历史任务)
【19】实践的基本类型及其作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者决定性作用。
生产实践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进步;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社会实践】推动历史的变迁与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社会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集中体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
实践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种: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实验。(注意教育、艺术、医生看病属于其他实践活动)
【20】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实践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
(注意:原理内容有题目和三个具体表现;从哲学体系上此原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范围内也可以使用,具体视材料而定)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精神财富创造提供物质前提;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即间接创造精神财富,有些情况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如聂耳、瞎子阿丙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服务型”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
(不要写社会的主体。本考点是历次高考、模拟考试和一般考试的必考内容)
【22】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正确的知识和立场)
【23】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略,详见2) (注意:此原理属于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
【24】认识发展的观点
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认识不断的深化、拓展和推移。
依据:人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个人而言,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则是无限的;就研究世界的局部而言,人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的认识则是无限的。(无须记忆,仅了解)
认识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25】认识的根本任务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如何实现认识根本任务 /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综合也要以分析为基础。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合理想象要立足于已知事实(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根据已知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突出特点在于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3)如何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的起实践的检验。
【2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也提高着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27】关于“创新”哲学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创造性思维,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认识不断的深拓展和推移。要求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抓住机遇,促进飞跃。
【28】关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哲学依据
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可能引起事物质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优化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2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反对封建迷信、邪教)
【3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本考点是历次高考、模拟考试和一般考试的必考内容)
【31】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的作用(略,祥见19)
【3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使用)
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个人的活动也受社会的存在、发展制约。
※专题四:价值观
【33】价值观导向作用(必考知识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客观事物评价、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方面)
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34】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正确价值观含义角度理解)
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解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注意1: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注意2:判断价值观的根本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中共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定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如何坚持集体主义?
做到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反对小团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专题五:人生观
【35】人生价值观原理(材料中出现模范、英雄时使用)
(1)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贡献(社会价值)与索取(自我价值),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科教文卫发展水平等;
人生价值的实现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要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注: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贡献是索取的前提和条件,索取是贡献的保证。如果把贡献放在第一位,则是我们所倡导的人生真正价值;把索取放在第一位,则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不是万恶的,在经济生活里,金钱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合法的金钱是我们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
【36】崇高理想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7】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38】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社会存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决定社会意识。
【39】试用哲学常识谈谈如何正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要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本前提,既要认识和掌握规律,又要按规律办事,保护自然;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或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