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是在《水经》的基础上写成的。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共三卷。对这部书的作者、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但最迟不晚于三国时期。《唐六典》著录此书,说《水经》共记水道137条,每水各成一篇,并附《禹贡山川泽地所在》凡60条。晋人郭璞、北魏郦道元均为《水经》作注。自唐以后,郭注本失传,仅有郦注本所附《水经》流传后世。今本《水经》仅存123篇,它以水道为纲,述其原委脉络及所流经的郡县都会之地,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但其内容过于简略,也存在不少谬误。
郦道元自幼即对地理学有浓厚兴趣,以后其足迹所至,又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和文字资料。他深感《水经》简略、谬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决定为它作详细注释。
为此,郦道元博览前人著述,搜集资料,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他到过现在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四川、湖北等地,所到之处,无不详考山川,游览胜迹。在考察中,他着重验证山脉河流的记载是否切实可靠。他观察非常仔细,分析十分认真。在《水经注》的序言里,他说自己是“脉其支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缠,访渎搜渠,辑而缀之。”他对待疑难问题,从不马虎,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甚至向流域的百姓请教。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地理学巨著《水经注》。
《水经注》原有40卷,但在宋代逸失5卷。后来,有人对尚存的35卷进行割裂改编,仍然恢复为40卷,这就是人们现在能见到的《水经注》。
《水经注》是以《水经》为纲,为《水经》作注。注文约有30万字,为原书的20倍;所记水道1252条,比原书增加近10倍。《水经注》博引群籍,共437种,还收录了不少汉魏间碑刻。所引的典籍、碑刻,至今绝大部分已经亡逸,只是靠《水经注》得以保存下来。
《水经注》系统地描绘了我国长江、淮河、黄河等主要水系的一千多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水利开发。它以水道为纲,记载了沿河所经地区的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至于有关该流域的历史事件、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都予以收集。由此可见,《水经注》已不是单纯地为《水经》作注,而是一次工程浩大的再创作。
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水经注》不仅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而且文笔绚烂,语句简洁优美,描述生动形象,记叙要言不烦,使山川风貌、壮丽景色跃然纸上,因而它的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们的称颂。有的篇什,堪称散文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