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我们现在继续研究《中庸》,在上一回,研究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到这里为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叫我们学中庸之道的人,要了解,修道,「不可须臾离也」。须臾是最短的时间,都不能够离开修道,一离开的话,就不是修道了。这是简单的讲,要深入一点讲的话,道是什么呢?就直接指的这个,你要见了本性,你要率性,率性,这个性在哪里啊?性是无处不在的,哪里都是性啊!既是性无处而不在的话,你要离,离也离不开,处处是性,穿衣、吃饭、睡眠,一切的动作言语,哪一个不是性啊?所以说这个不可须臾离。你一离开,那就不是性了,就离开这个性,离开这个道了,这个主要的意思是这样的。
那么今天我们往下的研究,既是道不可须臾离,可离就不是道。那么,什么情况之下是可离,是不可离呢?讲到真理的话,我们明了,「天命之谓性」那个性字,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本性,我们这个本性,不要认为现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本性。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假东西啊,为什么呢?我们身体,有死亡的时候,这个本性没有死亡的时候,有死亡的这个身体它是假的,没有死亡的这个本性才是真的,真的才是真我,这个身体是假我,要明了这个。明了这个,那个真我就是指的,天命之谓性。那个性是真我,真我的时候,既是无处不在,没有死亡,那你说是怎么离呢?离就是,所谓这个离,就是,自己的我们这个心,我们这个思想,没有率性。我们这个心思,没有顺乎,我们本有这个天性,这就离了。只要我们一顺乎,我们自己的本性的话,这就,没有离。先把这个离与不离的话,这个意思。先有这么一个认识,因为这个本性既是无处不在,没有可离的,所以这里讲离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没有率性了。自己心理是,好像,起了一种迷昧不知的意思,就等于一个人睡眠了,自己不了解自己了。那么古人讲,不了解自己本性,就拿个昏字来讲,昏昏沉沉的那个昏字,也可以拿睡眠来比喻,睡眠对于自己,这个身体什么都不知道了,真我那都不知道了。那么拿这个比喻,我们一昏了,自己心思一昏沉了,就不认识我们这个本性了,这就是离了这个道。了解这个以后,我们就看下面这个经文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这几句话,下面的经文,念过之后,我们就看了「是故」,就是把上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讲过之后,这就是讲结论了。「是故」,「是」就是指的上面,由于了解上面这个意思,之故,了解这个道理以后。那么因此,「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君子就是,学中庸之道的人,我们要学中庸之道,怎么学法子呢?要戒慎,这个「戒慎」,「戒」是自己警戒自己。「慎」是谨慎。警戒,谨慎,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在「不睹」。「不睹」就是,看不见,这个指谁看不见呢?就是,别人看不见,这种状况。一般人总是说,我们心里想做什么事情,或者说话,或者,做的事情身体有什么行为。有很多人看见的时候,我们自己,总是有所约束,不敢随便。要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没有外面的人到我们家里来,甚至家里的人,也不在我们身边,我们一个人在自己,一个房间里面。这些没有人看见啊!一般人说,既是没有任何人看见的时候,我有什么行为,没有关系啦,我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但是在这里,就讲到,你要戒慎啊!愈是在这个地方,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你愈是要,为什么呢?在这个地方,我们一般人,最容易把自己的行为,最容易放荡的时候。以为人家看不到了,我们就放纵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啦。可是在中庸的经文里面讲,你是不学道,那就不用谈了。不学道的人,别说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他不在乎,就是有很多人看见的时候,他也不在乎。这是一般人,他做出那些,不好的事情,明目张胆的,他也照做不误,那是不足道也。那么这个我们是讲要,学圣人了,学圣人那就是,不能跟一般人那样地说了。愈是在人所不睹的地方,所以「其所不睹」,「其」是指的你修道的人,指你修道的人在他人,「所」是指他人,你,不为他人所看见的这个地方,你愈是要戒慎。戒是譥戒自己,慎要特别谨慎。
「恐惧乎其所不闻」,前面那两句是讲,人所看不见的地方,这里讲什么呢?是讲「其所不闻」,「不闻」是什么呢?你没有在讲话的时候,或者是你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任何人,在你身边。你单独的,在家里,既是单独在家里,没有人跟你说话。或者呢,你跟家里,或者是跟最知己的人,在说话,你把房屋的门窗都关起来,用那个隔音设备,有隔音设备隔音得很完备的,你秘密的在谈事情,你不怕外面人家听得到,就没人能听得到的。所以这个,「不闻」有这两种情况,或者是你没有说任何话,你一个人在那里,没有跟任何人谈话,或者是跟最秘密的人在一起,秘密的计划,或是讨论一椿事情,在一种隔音设备里面,没有外人听得到,这都是「不闻」。你跟一个人在,秘密谈话,外面的人没有听到,固然是不闻了,就是你没有跟任何人说话,你没有任何言语发表出来。但是,你心里起了这个念头了,起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一般人讲,叫「动机」。那个机是什么呢?机就是我们的念头,在那里微微这一动,微微一动这个念头,想为着求自己的利益。求自己的利益,跟人家的利害有冲突的时候,想办法,阻碍人家的利益,谋求自己的利益。这个念头一起来,就是动机了,有了这个动机了,有了这个动机,一般人认为你,言语都没有说出来,那谁听得见啊?那就是不闻。可是,要知道,虽然你没有用言语说出来,只要有这个动机的话,这个念头一出现,就等于言语发出来了。这个怎么说呢?现在这个,我们用的,电 脑这一类的,或者是用那个机器人,电视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还是用那个遥控。
再进一步的话,什么呢?你要开这个电视,或者是,指挥那个机器人,你不要用言语,你念头一动,就等于就下达命令了,外面那个境界,就在那里跟着动了。就在那里跟着动了,这个是现在的,科学研究才了解,古代圣人,这个道理早就说出来啊。在这里就讲这个动机,你心里这个念头一动的时候,就等于言语就出现了,外面就有所闻了。你明了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要恐惧。恐惧什么呢?恐惧其所不闻,愈是一个人在房间里面,你没有同任何人说话,你也没有言语说出来。但是你心里,起了一个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是自己,私人的利益,换句话说,损人利己的这个念头。只要这个念头一起,你就要恐惧啦。一般人讲,我只要想一想,那有什么恐惧呢?就拿国家的法律来讲,法律犯罪的话,有己遂罪,未遂罪。己遂,这个犯罪,比如说是,抢人家的东西,东西抢到手了是己遂了。未遂的时候,想抢还没有拿到手,可是你有了抢劫的行为了,那是未遂。虽然是未遂,你有了行为了,还是有罪的。假如说,你心里只是想,我想到哪个银行里面去抢,我想到哪一个地方,我抢一个东西。或者是我偷人家的东西,只是在想,没有行为表现出来,那国家法律不管啊!你不但己遂,未遂还没有形成,还没有行为,那不算是犯罪。但是在这里,你既然是修道了,修道是什么呢?修道是修的心。你这种犯罪的心理,一起来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一知道之后,虽然国家的法律不管你,可是你自己的心,前面讲,「率性之谓道」,你起了这个抢劫人家的心,这个动机,你就是不能率性了。也就是上面这两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你有这个动机出现,你就离开这个道了。
本来这个道是无处不在,哪里都是自己本性,一起了这个罪恶的念头出现,你就是离开道了。一离开道,你是要学中庸之道的人,学中庸之道的人,你是要成就圣人。成就圣人,圣人有什么好处啊?圣人是完全把,「天命之谓性」的这个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有什么好处呢?刚才我说了,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假东西啊!为什么是假东西呢?它有死亡的时候,它不是真我,那个本性是没有死亡的时候,它才是真我。那么把「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完全开发出来,我们用率性之谓道,时时刻刻都顺乎本性的话,我们就是修道。我们就能够把我们的本性开发出来,本性开发出来,本性既是没有生死,那我们一般人,人在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呢?就是有生死的问题。你说一个人在世间,苦恼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是任何苦恼的事情,也比不上一个,生死这种事情痛苦。那么你把这个,本性完全开发出来,就是成为圣人了,那个生死问题没有了,这就是修中庸之道一个,最高的境界,它最后的目的就在此。我们把握了这个目的,然后再看这个了,「恐惧乎其所不闻」,就是我们一个,犯罪的念头起来的时候,自己恐惧,为什么恐惧呢?我们不能率性了,我们自己离开道了。
这是这两句,下面呢?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个字是「见」字,看见没有看见的见字,在这里读现字,现是出现了。下面是显字,两个字合起来讲意思是一样,显现出来的。这个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是什么呢?隐是最隐密的地方。我们先把这个经文的文字先看明白,就是最隐密的地方,也就是,最让人看见,最显现的地方,也就是显现出来,最容易出现的。这个见就是被人家发现,你认为最隐密了,但是就是认为最隐密的话,也最为人所发现。「莫见乎隐」,「莫」就是没有比这个隐密地方,容易发现。下面这一句「莫显乎微」,「微」是最微细的地方,微细到什么程度呢?细到一粒微尘那么细,微细到那种程度,实际上说起来,那就是最显明的地方,最明显的。
所以说是,「故君子慎其独也」,你了解这个,最隐密的地方,最容易发现,最微细的地方,也最容易明显,也是最明显的地方。是故君子要慎其独,所以君子,学中庸之道的人,要慎独,慎是谨慎,谨慎什么呢?谨慎自己单独的这个时候,单独的这一个地方,这个叫做慎独,一般讲慎独。古人讲这个慎独,一般学中庸之道的人,古时候儒家那些老儒,学什么呢?自己在外面散步,比如说在月下散步,月亮照着自己的身体,身体有一个影子,月亮一照的话,身体有个影子,那个影子,投射在地上。这个时候,这个影子是自己身上的,由于这个月光一照,照射出来的,人家讲修养的时候,这是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这是最隐密的地方,也就是最微的地方。可是他要起了一个念头,如果要起了一个念头,自己要求自己的利益,要损害别人的话。那些学中庸之道的人,也许还不至于到损人利己的那种程度,就是不到那种程度,他想著书立说,写这一本书出来,这一本书写出来,自己有了名声了,这就蒙上好名的这个念头起来了。古人真正讲修道,利益固然不要跟人家起冲突,不要求自己私人,不正常的利益,就是这个名也不能要啊!起了一念求名的这个念头的话,这个时候,你在月下散步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知道,只有你自己的念头起来,你就感觉惭愧,谁让他惭愧,你对谁惭愧?你对于你这个影子就惭愧。古人就讲「独行不愧影」,一个人在那里散步、在行路,起了这一念好名之心,都不许可。连这个求名、好名的心,都不起来的话,他才对他的这个影子感觉不愧,求其不愧于影子。
还有一个,一个人睡觉,睡觉要盖棉被、盖被子,冬天要盖棉被,夏天总得也盖一个薄一点,盖一个被子。这是任何人不知道,一个人在那里睡眠。一个人在那里睡眠的话,你是修中庸之道的人,你这个「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你心里是,一直在这个道上面。起了任何思想,都不要离开这个道。一离开这个道,起了一个,邪的念头,例如说,我们白天看电视,看网络上,教那些,教人家杀人的时候,那个偷盗的事情,男女这种犯礼的这些事情,就佛家讲的犯了淫欲、邪淫这一类的,外面看的那些事情。你在睡眠,只要起了这一个念头,动动这个念头,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人知道,没有任何人知道啊?你盖的这个被子,那个被子知道。你这个时候你在睡眠的时候,你这种邪念,就不正当的念头,就不容许你起来。不起这一点点邪念的话,你就对于你所盖的这个被子,对它无愧。这个被子,古字叫做衾,衾是上面一个今字,今天、明天今天那个今字,下面那个衣服的衣字,古人讲「独寝不愧衾」,一个人睡眠,盖的衾、盖的被子,你都要对它没有愧。无愧,没有愧心。
这就是说君子要慎独,这几个慎独,为什么要慎独呢?就是讲上面那两句话,「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隐密的地方,最微细的地方,莫过于你一个人睡眠,你一个人在月下散步,谁知道啊?谁看见你啊?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心里要知道,一般人认为是最隐密,也就是最容易发现的,一般人认为最微细的地方,也就是最明显的地方,为什么呢?修道的人,不必待他人来发现,不必待他人,来看见你。你自己知道,自己约束自己。你自己起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不学道的人他不知道。修道的人,就在这个上面下功夫了,《大学》讲「格物致知」,「格物」那个物是什么呢?「物」就是指的,自己的念头,「格物」那个物来了,「格」当来字讲,或是当至字讲,那个物就是念头出来了。念头出来的时候,「致知」,你马上就知道。知道这是什么念头,知道这个念头要违背率性的话,或者这是不好的念头,赶快就把这个念头打消掉。这种念头,在你这个修道的人来讲,虽然人所不睹的地方,人所不闻的地方,你认为是最容易发现的,也是最容易明显的。最容易发现、最容易明显的,就你自己讲的。修道的人不必问别人,等到问别人,那不是修道。问别人的话,那是为别人而修的。为什么我为别人修啊?深怕别人说,他还是个修道的人,他还做这种事情。你怕别人这样,说你不是修道的人,你做出来给人家看。在有人的地方,人所看见的地方,人所听到的地方,你不敢说,不敢有什么行为表现出来。那样的话,那就不是慎独,那你一切是做表面的功夫,假装地在修道,装出那个是装模作样的,让人家来看。装个是修道的人,无非是叫人家,说你是个修道人,你是得了一个好的名声而已,还是求名的一个人。这不是真实的修道,真实的修道就是自己来,控制自己的念头。自己任何念头起来的时候,你自己要知道它。
孔子在《易经》系辞传里讲,他很赞叹颜回,他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孔子是这么说的,孔子说,「颜氏之子」,「颜氏之子」就是颜回啦。颜回呢?「其殆庶几乎」,「其」就是指的颜回,他差不多「庶几」,「几」是动几,动几是这个几一动就知道,这是圣人的境界。庶几的时候呢?他差不多,起来的时候,圣人知几,颜子庶几,圣人知几,怎么知几呢?这个几这个念头,微微要动没动的时候,他就知道。那个动几不好,在它要动、未动的时候,就让它不要动,圣人有这个功夫。贤人呢?庶几,这个几一动起来的时候,他也知道。有不善的动几,知道这是不善。一知道这个动几不善的话,就不再起来了。这是颜子的功夫,他距离圣人,距离孔子,还是有一段距离。孔子是知几,知几既然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圣人已经到纯善的地步。他可以不起,一切不善的念头,可以不起来了,这是圣人的境界。颜子庶几,他免不了有一些不善的会起来,起来,一起来他马上知道,可以把它止住。
我们学中庸之道,距孔子那个境界,那当然早得很,孔子是圣人,我们现在还远得很。就是距离颜子的地位也是很远,虽是很远,我们要知道,用功夫的这个方法。就是要慎独,慎独的方法,怎么个慎独呢?那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念头,我们修道的人这个念头出现,是纯粹利益他人的,还是有一部分利益自己的,这个当然知道。知道这个以后,我们是,纯粹利益他人的话,这就是合乎率性之道,合乎自己的理性。如果说是纯粹利益自己,求自己好的名声,求自己一切的权力,要求得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个就是不善的念头。就是这个利益不讲,只想求得自己一个名,这也不对,这个都不是纯粹的善了。像这种情况,我们在修养这个慎独的时候,就在这个上面下手、用功。讲到这个时候,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过去就讲到一椿事情,他说:我们修道的人,要知道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界的一切的境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人,我们人和自然界合一的。再好懂的话,我们的心灵跟物质,也是融为一体的。既是一体的,他老人家,说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起了这一个念头的话,天下的,不但一切的人、一切的动物,一切无情的自然界,都懂了,都知道了。又如同我们在海边,起了一个念头,用手在这个海水拍一拍,整个大海水都在动起来了。那个时候我们听,我学人在听雪公讲这个比喻,我觉得有这回事情吗?可是现在你要知道,现在通讯的科技,发展到这个程度。整个虚空的时候,一上网络的时候,普天之下任何人,你打开网络你都知道。那我们这个意念,一出现的时候,那天下无论是人、是自然界,无所不知啊!修道的人,你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归结到这里你就知道了,君子为什么要慎独,慎独从哪里开始谨慎。你要明了,你这个念头一起来的时候,说是人家不知道,谁不知道啊?圣人知道,还有那个鬼神知道。过去汉儒杨子,扬雄他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在最隐密的地方,最微细的地方,认为自己很高明了,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是鬼神看得清清楚楚地,除了鬼神以外,圣人都知道。圣人那种境界,他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本性无处不在。我们的心理,就在圣人的那个本性之中,圣人的本性,也在我们本性之中一样的。所以我们起了,我们迷惑颠倒我们不知道,圣人知道。了解这个道理,我们要戒慎恐惧,要慎独,每起一个念头,不对的,这个念头不好,赶快就把它,打消掉。
原文链接: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