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舞动世界


中国年舞动世界
 
时间:2010年02月05日 08时47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关于春节的民谣,总是散发着岁末里凝结的各种香味儿,一口气念下来,跟着日子往除夕里打滚儿,人们心里眼里的喜庆汩汩地往外渗,掩都掩不住。

  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朝,华夏民族创建了历法,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启用“太初历”,正月初一正式成为一岁之首。新年里的第一天,恰好与立春节气相临,于是便有了辞旧岁、迎新春的习俗。“岁和年,是我们的祖先知道得最早的时间周期,”民俗学家萧放看来,春节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时间体认,“岁时更迭之际,先民既要感激神灵眷顾,也要祈求来年丰收,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春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古代岁末朝廷的祭祀非常盛大,所用的牺牲不仅有专人豢养,而且还必须毛色纯正、大小适中。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常用的祭品还是用猪首。直到今天,一些农村地区还保留着杀猪过年的习俗。

  “作为传统节日,祭祀其实是春节的核心,它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理观念紧密关联,”萧放说,“祭天地,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祭祖先,则是对前辈创造文化财富、物质财富的感恩。”如今,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合家团聚之外,扫墓踏青仍然是很多地方的人们在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在先人坟前毕恭毕敬地摆上三碗菜、三碗酒,既是信仰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然而,与如今春节里满溢的轻松喜庆相比,过去的除夕对老百姓来说,却是一道坎儿。关于“年”的传说,许多中国人都不陌生——长着大嘴、吃不饱的怪兽“年”,总是在腊月三十夜里出来伤害人畜,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为了躲避“年”,人们家家户户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放爆竹。早在《荆楚岁时记》里,就有了早起爆竹以惊恶鬼的说法。“在古代,冬春之交气候严寒,而且往往粮食稀少,所以形成了我们的祖先对岁末的畏惧,”萧放说,“这种畏惧进而外化为‘年’怪的意象,三十夜里躲过了‘年’,正月初一就该互相走访拜贺了。”

  年关里发压岁钱,也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说到压岁钱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宋代。“在古代,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的‘年关’,对老人、小孩来说却并不容易。”为了保护家族里较弱的生命,人们想出用钱来压住关口的不祥之物。“压岁钱在过去也叫‘压祟钱’,‘祟’就是病和血,人们要用钱压住它,保护自己的家人顺利过关。”

  春节里延续至今的各种风俗,赋予这个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万种风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带有浓郁中国味儿的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有的华人过春节的习俗,比我们这些国内的人更传统,”萧放说,“身在海外,他们更需要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呵护,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体现自己的文化认同。”

  春节里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符号,也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与中国人一起分享血脉里涌动不息的华夏文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中国新年,”萧放说,“建立春节的象征体系和符号,让中国文化更吸引人,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赵启正:文化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表达

  记者 李舫

  凭着优雅、坦诚、开放的姿态,曾任“中国第一新闻官”的赵启正给世界舞台带来清新的“中国风”。出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八年里,他执着于以“国际话语”传递“中国立场”,“向世界说明中国”,致力于打造“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大思路、大格局”,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也赢得了世界的掌声。而今,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对中国文化的每一次“发言”,仍会在中国思想界、知识界、文化界乃至国际社会掀起不小的波澜。

  四年前,赵启正曾忧心忡忡地提出“文化贸易逆差”这个概念,他数度引用撒切尔夫人在《治国方略》中的话——“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提醒中国要有文化表达的危机意识:“撒切尔夫人说出了一个道理:一国要产生世界影响,重要的是依靠文化力量。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四年过去了,中国在文化崛起中的努力和作为,令他甚感欣慰,“中国声音”已经成为世界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表达,“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密切了,中国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世界的事情。”

  但是,跟踪各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就会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属于不解的、曲解的甚至攻击的,比例不少。”他认为,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的实际相距甚远。 

  如何改善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如何让整个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赵启正提出“跨文化交流”概念。在他看来,“跨文化交流”其实包含着两个不同的命题:对他文化的尊重,对自身文化的表达。赵启正认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础其实是文化的交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表达方式。从文化的角度上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从长远和根本上取决于她的文化的吸引力。一国软实力的强弱,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非常关键。”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时代课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价值和发展路向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奥运会是源于西方的,但是北京奥运会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元素,它是当代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其成功得到了世界的一致认可。尽管源自不同的文明形态之间的好奇,实际上却形成了文化的交流与差异化发展。“任何国际交流都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交流是跨语言的,跨语言的背后是跨文化。”

  赵启正提出,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向世界说明中国,特别是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就需要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能力,把握住一切可以把握的机会。“加强公共外交是当务之急。”他进一步说明,“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可以从多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说明国家的政策,以及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同时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强化本国的国际形象,改变国际舆论与我国实际的国际地位严重不符的情况。”他补充说,春节当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越过跨文化障碍,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传播中国,世界才能分享美丽的中国,中国也才能更好地贡献于世界。在这种意义上,赵启正强调,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表达。

  董俊新:全球共享的文化品牌

  记者 陈原

  春节前夕,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又在收拾行装,准备上路出国。他刚刚率领外联局策划准备了今年世界各地的中国春节文化活动,从今年起,这些活动将命名为“欢乐春节”,预计在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泰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42个国家和港澳地区举办65场,派出演员1500余人,内容包括艺术表演、民间工艺、民俗展演、巡游等。

  “仅泰国一地预计就将有100多万人参加,除夕当天估计有20多万观众,一共举办5天。这种预计不是我凭空想象的,而是历年的经验。这是中国春节文化在泰国每年的盛况!”看着这位东北汉子欣喜的表情,听着他掐着指头不停的计算,就好像来到了“欢乐春节”的现场。

  董俊新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当地华人自己过节的庆祝活动;第二阶段是国内许多艺术团体应邀前往各国参加当地华人的迎春活动;第三阶段就是近些年经过文化部策划、组织的春节文化活动在世界的蓬勃发展。

  2001年,文化部提出了将“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中华文化新载体和品牌”的设想,2002年起付诸实践,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悉尼和泰国曼谷等五大城市为首批重点城市,不但组织策划各类文艺团体赴国外演出办展,还由使领馆主动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活动。随后,这一春节文化品牌建设活动逐渐扩展至泰国、英国、德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毛里求斯等国家,在国际社会确立了地位,进入社会主流。

  “现在观看、参与春节文化活动的80%是外国当地人,华人反倒成了少数,中国春节文化的确非常吸引人。”董俊新是一位老资格的外交官,亲眼目睹了春节文化在欧洲的发展历程。“真是一年比一年精彩啊!”

  中国春节文化的亲和力与影响力,特别是春节所蕴含的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符合世人心态,所以才得到了各国民众的认同,尤其是泰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民众已经把春节纳入自己的节日之中,似乎每年非过不可。世界各地对中国春节文化的日益钟爱,也让中国的春节内容更加丰富。董俊新说:“我们组织的内容,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文艺团体演出,而是文艺院团演出、民间艺人的制作、各地民俗风情的表演相结合。庙会这一春节文化的代表形式已经被推向了全世界,而且特别得到各国民众的喜爱,一个糖人、一副春联常常可以引来无数人排队等候。”

  去年,可以说是中国春节文化在世界最红火的一年。18个国家同时推出春节文化,在泰国,泰皇室、政府总理、部长以及近50万名民众,与中国7个省(自治区)的艺术团共同参加了“曼谷中国春节文化活动”。在英国,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广场表演、庙会、工艺品展卖、美食品尝等吸引了近30万人参加。在澳大利亚,由文化部资助、河南省组派的650人参加了悉尼中国农历新年花车巡游活动,由22辆花车、2600人组成的巡游队伍沿着2.5公里长的巡游路线,展示了年画、宫灯、剪纸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中华文化元素。

  董俊新还认为,春节也是利润丰厚的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潜力。以英国伦敦为例,唐人街每年能吸引600万海内外游客,特拉法加广场的春节庆典已经成为伦敦著名的旅游品牌。所以,充分利用春节文化资源,推销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产品,创新春节文化的衍生商品,获得丰厚的出口贸易利润将是未来推广“欢乐春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的春节文化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结果!”董俊新非常自信地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