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神功与化功大法——运用巧实力的条件


 

在金庸小说中,有一种厉害的武功叫做北冥神功,但它却有两种不同的支派和传承,一是正统的支派,叫做北冥神功,二就是偏门化功大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北冥神功注重基础,要有极高的内力修为,练成后吸收别人的功力也可为已所用,最终集众家所长而自成一派;而化功大法则更像是一种速成办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掌握这种武功,尽管威力不小,但却只能化解别人的功力,无法据为已用,典型的损人不利已,而且练到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走火入魔,万劫不复。换个角度从练习者来看,北冥神功的传人逍遥子、段誉无一不是人中俊杰,而习练化功大法的丁春秋,却是为江湖儿女所唾弃的败类。由此可见,并不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取“巧”的,需要厚实的积累才能秀出“巧”的精彩。
“巧”在中文里有着很好很高的地位,代表着美好、聪明、机敏等等优秀的含义,这也可能就是Smart Power 直译成巧实力的初衷所在,希望更好表现巧实力内涵,以区别于软实力与硬实力。但巧实力发挥的功效依然受软硬实力的左右,巧实力得以发挥功效的基础是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运用,抛开这个基础来谈论巧实力的建设难脱“投机取巧”之嫌。
 
要运用好巧实力,就要知道巧实力得以发挥功效的关键所在,要想“巧”,要想真正实践巧实力主义,不仅要依赖于自身软硬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对原有资源、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创新,也就是不断的产生创意,利用创意。而企业要想把创意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则既要依赖于企业产生创意的能力,也要依赖于推广创意、应用创意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
巧实力=产生创意的能力×应用创意的能力
 
运用条件之——产生创意的能力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于是便四处求医问药,寄希望于“包治百病”的良方,以扫除自身存在的所有病态与颓势,重现欣欣向荣之势。无奈,这世上并不存在包治百病的方子,企业也不可能只靠一两个点子就得以脱胎换骨,永世无忧。因此,不断地创新,不断的产生创意,才能使企业有机率走向行业领先,并保持这种领先。
然而创意的产生是人为不可控的,知识经济时代最让管理者头痛的莫过于管理知识的生产力以及知识的载体——员工,而这些却是创意的主要来源。所以,催生创意就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软实力,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思维模式与文化氛围。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并在未来能够继续发酵的正确能力和习惯,而正确能力和习惯又在于企业能时时处处对趋势的预见和规律的把握,能够引导员工前行,能够激发员工潜能,吸引和影响利益相关者。由此可见,造“势”——营造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与导向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直接作用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心理层面,通过影响认知、响应甚至改变其价值观而起作用。在员工作为主要知识载体的前提下,软实力的这种作用轨迹和机理恰巧能够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最大程度的挖掘知识的生产力,提高创意的数量与质量,为企业创新发展打下基础。
 
运用条件之——创意应用的能力
有了创意还不够,还要具备推广创意,应用创意,将创意商业化的能力。只有将创意实用化,标准化,产品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与变革,推动企业发展。
想法再好,也只是想到,要想得到,就要做到。要想做到就要有资源,有条件,要依赖于资金、设备、人才、产业流程这些硬实力,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造出一两件世界领先的产品(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样品),但我们却无法将这些产品大规模量产,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究其原因,是我们硬实力修练不到家,尤其是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系统开发的能力不够,所以就无法做到将创意迅速地商业化,取得利润,也就缺乏创新的后劲。
中国企业自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已有三十年,可以说自身的实力尤其是硬实力得到很大的积累与发展,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硬实力的提升既可以使我们确保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创意应用的质量,又能通过基础实施的建设和资源的保证,来加快创意应用的速度。
但在国内,将一项好的创意从产生到很好地应用、很成功的商业化仍有不小的困难与距离,而且这段距离靠投机取巧、走捷径是弥补不来的,必须踏踏实实地制定标准、规范流程、整合系统才能够实现无缝焊接。只有这些基础具备了,我们才能有效地支撑创意的应用和商业化,提高创意的生产力。
 
    当然,以软实力提升创意产生能力,用硬实力保障创意应用能力,这两者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界限,软实力增强了,不仅能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意,也能使创意的应用能力得到不断地革新与提高,相对而言,企业的硬实力不断上升,也不仅有利于创意的应用,对促进创意生产也是极为重要的物质保证。两者相辅,刚柔并济,才能使能企业得够得心应手的运用“巧实力”,真正成就“神功”,得成正果。如果一味取巧钻营,忽略基础,或许可以风光一时,却难逃江朗才尽,一败涂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