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先生在2008年“第十届图书交易博览会中国出版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说:“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哪里?在书里。而且尽管目前网络阅读已经超过纸质阅读,但是我们认为目前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离线状态,90%的知识还是处在离线状态,网络大部分是信息和广告娱乐的内容,系统的知识性内容,还是比较缺乏的。人类理解的,特别是人类理性的觉察力,通过网络是很难获得的。智慧的内容更加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净化来说,同样也适用范围个体的递进,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人类的理解,从人类的理解到智慧,像一个金字塔,是一个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步步地往上爬行,汇总起来,才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和历史的精神高度。”(摘自《今日教育》2009年第10期,总第249期,第52页。朱永新:《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
近年来,朱永新先生倡导新教育,提倡书香校园运动,主张教师与学生要认真读书,此举无疑是正确的,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早早地被异化为不读书,只做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倡导师生阅读无疑是非常及时的,对教育,甚至对民族的进步作用都非常大。一个不读书的教育,不读书的民族是荒谬的。因此,朱永新先生的工作是完全符合时代潮流的。
但是,朱先生为了倡导读书,把人类最伟大的智慧说成是在书里,这个话说得有点言过其实。其实在说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在书里的同时,也就是在说人类最大的谬误也是在书里。在这里,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有道理的。因为,书,是人类思想活动的载体,书既是人类思想智慧的载体,也是人类所犯的错误的记录。书有时更像是对人类的一个个错误的记录。因此,朱先生如此倡导读书,如此崇拜书本,是有点危险的。
人类的思想智慧是什么?是人类在自由的状态下探索人类与宇宙的奥秘的过程所留下的结晶。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不断碰撞,不断交流探讨的产物。所有的书,在蕴藏思想智慧的同时,也留有大量的谬误。
英国思想家、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把人类的世界可以分成三个世界:一是物理世界,这是一切奥秘的来源之地,是完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二是人的心理世界,这是介于物理的客观世界与知识的客观世界之间的一个世界;三是知识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这个第三世界常常表现为以书本为载体的“客观知识世界”。单纯的物理世界,只是一个自在之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并不会产生思想智慧,而作为人类思想智慧的载体的客观知识世界也并不是思想智慧本身,书本上的知识与思想,只有通过人的阅读,思考,验证活动,才能够呈现为思想,思想智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定固定的概念。一切真正的思想智慧都是在自由、开放、平等中,处于探索状态的。一旦这样的思考与探索活动停止,思想智慧就停止。因此,真正的思想智慧,只能够蕴藏在人的思想智慧活动之中,而且这个活动一定要是处于自由开放状态的。单纯的书本并没有什么思想智慧。因此朱先生说“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是过于武断与简单了。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是在自由开放的社会中,而不是在书本里。苏格拉底的对话是富有思想智慧的,尽管他那时与人对话,并没有书本为参照,他自己也并没有结集成书。当然,他二千多年前的对话在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读到,是因为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时地将这个对话记录下来,并且装订成书的结果。但是,这只是记录了思想智慧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智慧本身。真正的思想智慧,是离不开一个聪颖灵秀的大脑的。愚蠢的人读有思想智慧的书,也仍然是愚蠢的,因为他不能够领略到书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同样的书,在不同人的眼光看来,有不同的价值与心得。因此,同样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无论哪种人物,《红楼梦》本身是没有智慧的,只有不同的各色人等,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的时候,才会有产生智慧,只不过有的人用“肉眼”看,有的人却能够用“心眼”看。
《圣经》对人类的思想智慧倒是有一个精辟的论述,揭示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的来源。是这样说的:“银子有矿,炼金有方。铁从地里挖出,铜从石中熔化。人为黑暗定界限,查究幽暗阴翳的石头,直到极处。在无人居之处刨开矿穴,过路的人也想不到他们;又与人远离,悬在空中摇来摇去。至于地,能出粮食,地内好像被火翻起来。地中的石头有蓝宝石,并有金沙。矿中的路鸷鸟不得知道,鹰眼也未见过。狂傲的野兽未曾行过,猛烈的狮子也未曾经过。人伸手凿开坚石,倾倒山银。在磐石中凿出水道,亲眼看见各样宝物。他封闭水不得显露出来。然而,智慧何处可寻?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智慧的价值无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深渊说:‘不在我内’。沧海说:‘不在我中’。智慧非用黄金可得,也不能平白银为它的价值。俄斐金和贵重的红玛瑙,并蓝宝石,不足与比较;精金的器皿不足与兑换;珊瑚、水晶都不足论。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古实的红璧玺不足与比较;精金也不足与较量。智慧从何处来呢?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隐藏,向空中的飞鸟掩蔽。灭没和死亡说:‘我们风闻其名’。”(《圣经》《约伯记》《歌颂智慧》)《圣经》歌颂人类的智慧,并且称之为无价之宝。还暗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隐藏在书本里,而是隐藏在万千世界,特别是隐藏在人的生命中。
数千年来,中国人误读了教育,误解了智慧,还错误地理解了书。我们的教育,向来只有背诵书本的传统,以为背诵书本,倒背如流,就是掌握了书,甚至掌握了书本的智慧。其实,人类所有的书,只是用来开启活人思想的敲门砖而已。思想智慧开启了,书就可以抛弃在一边的。我们所需要的是用书,而不是背书,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促进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或者使我们有一个启迪。因此,愚蠢的人背书,天才常常不读书,却能够写书。世界上写第一本书的人,他一定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他用自己充满灵气的大脑,去感受大自然这本书,感觉这万千世界,当他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的时候,世界上第一本书就诞生了。后来的人就踏着他的书本向着迈进。因此,书本也就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人类文明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都没有心理准备。它的突然来临,让许多靠传统媒体学习的人,手足无措,甚至心慌意乱。一时之间因为对互联网的五彩缤纷世界无所适从而产生了思想上的错乱。对这个既不熟悉,又影响力极大的新生事物,不惜采用种种暴力来禁绝,甚至将之不断地妖魔化。有称之为“网瘾”的,有称之为“泡沫”的,还有称之为“病毒”的,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似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淡漠了,心灵就孤独了,人类的一切灾难都可以归咎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是因为互联网惹的祸。好像连色情暴力都是因为有了互联网之后才有的。因此,一段时间,人们一说起互联网,就立即想起了一个词“很黄,很暴力”。
朱永新先生早好几年前就开办过一个“新教育在线”网,虽然是被人拉进来的,但是,毕竟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但是,他对互联网的理解竟然也是如此肤浅。他说:“我们认为目前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离线状态,90%的知识还是处在离线状态,网络大部分是信息和广告娱乐的内容,系统的知识性内容,还是比较缺乏的。人类理解的,特别是人类理性的觉察力,通过网络是很难获得的。智慧的内容更加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净化来说,同样也适用范围个体的递进,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人类的理解,从人类的理解到智慧,像一个金字塔,是一个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我一时找不到,这个人类的知识的90%是处于离线状态是怎样统计出来的。网络大部分是信息与广告娱乐,又是怎样统计出来的。我想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一定是以中国的互联网为背景作出的判断吧。确实,在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打压与限制甚至关闭的地方,互联网确实只能够产生这样的“娱乐”(不好意思,应该是“愚乐”才准确)与广告信息泡沫,朱先生可能没有见过美国花二万亿打造出来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这样的网络几乎要囊括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而且这样的思想知识体系,仍然在以分秒而计的光速在扩张着。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然面临如此多的知识信息,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使用思想知识与信息时如此方便与快捷。一个大型图书馆,竟然可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人类因为有了互联网,阅读的方式已经开始改传统的书本,变成今天的手机。读书就是读手机,电子书也将越来越普及。人们因为有了互联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将人的大脑从知识信息的海洋中解放出来,而专门去做思考、探索与创造、发现、发明的工作。面对这样的时代,朱永新先生不是去考虑互联网对人类知识的产生及传播的影响,不是考虑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与学校所受到的冲击与新的契机,而是轻视互联网的作用,那其实是定位错误的。
近年来,朱永新先生倡导新教育,提倡书香校园运动,主张教师与学生要认真读书,此举无疑是正确的,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早早地被异化为不读书,只做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倡导师生阅读无疑是非常及时的,对教育,甚至对民族的进步作用都非常大。一个不读书的教育,不读书的民族是荒谬的。因此,朱永新先生的工作是完全符合时代潮流的。
但是,朱先生为了倡导读书,把人类最伟大的智慧说成是在书里,这个话说得有点言过其实。其实在说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在书里的同时,也就是在说人类最大的谬误也是在书里。在这里,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有道理的。因为,书,是人类思想活动的载体,书既是人类思想智慧的载体,也是人类所犯的错误的记录。书有时更像是对人类的一个个错误的记录。因此,朱先生如此倡导读书,如此崇拜书本,是有点危险的。
人类的思想智慧是什么?是人类在自由的状态下探索人类与宇宙的奥秘的过程所留下的结晶。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不断碰撞,不断交流探讨的产物。所有的书,在蕴藏思想智慧的同时,也留有大量的谬误。
英国思想家、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把人类的世界可以分成三个世界:一是物理世界,这是一切奥秘的来源之地,是完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二是人的心理世界,这是介于物理的客观世界与知识的客观世界之间的一个世界;三是知识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这个第三世界常常表现为以书本为载体的“客观知识世界”。单纯的物理世界,只是一个自在之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并不会产生思想智慧,而作为人类思想智慧的载体的客观知识世界也并不是思想智慧本身,书本上的知识与思想,只有通过人的阅读,思考,验证活动,才能够呈现为思想,思想智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定固定的概念。一切真正的思想智慧都是在自由、开放、平等中,处于探索状态的。一旦这样的思考与探索活动停止,思想智慧就停止。因此,真正的思想智慧,只能够蕴藏在人的思想智慧活动之中,而且这个活动一定要是处于自由开放状态的。单纯的书本并没有什么思想智慧。因此朱先生说“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是过于武断与简单了。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是在自由开放的社会中,而不是在书本里。苏格拉底的对话是富有思想智慧的,尽管他那时与人对话,并没有书本为参照,他自己也并没有结集成书。当然,他二千多年前的对话在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读到,是因为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时地将这个对话记录下来,并且装订成书的结果。但是,这只是记录了思想智慧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智慧本身。真正的思想智慧,是离不开一个聪颖灵秀的大脑的。愚蠢的人读有思想智慧的书,也仍然是愚蠢的,因为他不能够领略到书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同样的书,在不同人的眼光看来,有不同的价值与心得。因此,同样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无论哪种人物,《红楼梦》本身是没有智慧的,只有不同的各色人等,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的时候,才会有产生智慧,只不过有的人用“肉眼”看,有的人却能够用“心眼”看。
《圣经》对人类的思想智慧倒是有一个精辟的论述,揭示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的来源。是这样说的:“银子有矿,炼金有方。铁从地里挖出,铜从石中熔化。人为黑暗定界限,查究幽暗阴翳的石头,直到极处。在无人居之处刨开矿穴,过路的人也想不到他们;又与人远离,悬在空中摇来摇去。至于地,能出粮食,地内好像被火翻起来。地中的石头有蓝宝石,并有金沙。矿中的路鸷鸟不得知道,鹰眼也未见过。狂傲的野兽未曾行过,猛烈的狮子也未曾经过。人伸手凿开坚石,倾倒山银。在磐石中凿出水道,亲眼看见各样宝物。他封闭水不得显露出来。然而,智慧何处可寻?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智慧的价值无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深渊说:‘不在我内’。沧海说:‘不在我中’。智慧非用黄金可得,也不能平白银为它的价值。俄斐金和贵重的红玛瑙,并蓝宝石,不足与比较;精金的器皿不足与兑换;珊瑚、水晶都不足论。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古实的红璧玺不足与比较;精金也不足与较量。智慧从何处来呢?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隐藏,向空中的飞鸟掩蔽。灭没和死亡说:‘我们风闻其名’。”(《圣经》《约伯记》《歌颂智慧》)《圣经》歌颂人类的智慧,并且称之为无价之宝。还暗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隐藏在书本里,而是隐藏在万千世界,特别是隐藏在人的生命中。
数千年来,中国人误读了教育,误解了智慧,还错误地理解了书。我们的教育,向来只有背诵书本的传统,以为背诵书本,倒背如流,就是掌握了书,甚至掌握了书本的智慧。其实,人类所有的书,只是用来开启活人思想的敲门砖而已。思想智慧开启了,书就可以抛弃在一边的。我们所需要的是用书,而不是背书,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促进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或者使我们有一个启迪。因此,愚蠢的人背书,天才常常不读书,却能够写书。世界上写第一本书的人,他一定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他用自己充满灵气的大脑,去感受大自然这本书,感觉这万千世界,当他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的时候,世界上第一本书就诞生了。后来的人就踏着他的书本向着迈进。因此,书本也就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人类文明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都没有心理准备。它的突然来临,让许多靠传统媒体学习的人,手足无措,甚至心慌意乱。一时之间因为对互联网的五彩缤纷世界无所适从而产生了思想上的错乱。对这个既不熟悉,又影响力极大的新生事物,不惜采用种种暴力来禁绝,甚至将之不断地妖魔化。有称之为“网瘾”的,有称之为“泡沫”的,还有称之为“病毒”的,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似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淡漠了,心灵就孤独了,人类的一切灾难都可以归咎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是因为互联网惹的祸。好像连色情暴力都是因为有了互联网之后才有的。因此,一段时间,人们一说起互联网,就立即想起了一个词“很黄,很暴力”。
朱永新先生早好几年前就开办过一个“新教育在线”网,虽然是被人拉进来的,但是,毕竟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但是,他对互联网的理解竟然也是如此肤浅。他说:“我们认为目前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离线状态,90%的知识还是处在离线状态,网络大部分是信息和广告娱乐的内容,系统的知识性内容,还是比较缺乏的。人类理解的,特别是人类理性的觉察力,通过网络是很难获得的。智慧的内容更加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净化来说,同样也适用范围个体的递进,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人类的理解,从人类的理解到智慧,像一个金字塔,是一个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我一时找不到,这个人类的知识的90%是处于离线状态是怎样统计出来的。网络大部分是信息与广告娱乐,又是怎样统计出来的。我想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一定是以中国的互联网为背景作出的判断吧。确实,在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打压与限制甚至关闭的地方,互联网确实只能够产生这样的“娱乐”(不好意思,应该是“愚乐”才准确)与广告信息泡沫,朱先生可能没有见过美国花二万亿打造出来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这样的网络几乎要囊括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而且这样的思想知识体系,仍然在以分秒而计的光速在扩张着。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然面临如此多的知识信息,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使用思想知识与信息时如此方便与快捷。一个大型图书馆,竟然可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人类因为有了互联网,阅读的方式已经开始改传统的书本,变成今天的手机。读书就是读手机,电子书也将越来越普及。人们因为有了互联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将人的大脑从知识信息的海洋中解放出来,而专门去做思考、探索与创造、发现、发明的工作。面对这样的时代,朱永新先生不是去考虑互联网对人类知识的产生及传播的影响,不是考虑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与学校所受到的冲击与新的契机,而是轻视互联网的作用,那其实是定位错误的。
互联网就是一个可以活动、对话、交流与探讨的巨型书。它具有书的一切承载思想知识的功能,却具备了任何传统书本所无法相比的功能:自由、平等、开放与思想交流碰撞,而这些特征,正是思想知识源源不断产生新质,创造出新知的重要条件。互联网的出现远比中国人当年发明纸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传播的贡献要大。互联网的出现,立即让全世界变成了一个思想知识的共同体,而且还可以跨越时空,淡化身份,在同一个平面上平等地交流与探讨。在这里,世俗的身份符号被降到最低,相反思想知识的作用被凸显,为人类的学术思想自由提供了最快捷、最简便、最低成本的条件。可惜的是,这样的互联网在中国被妖魔化了,成为了打击与防范的对象,我们的聪明才智、财力物力恨不得全部用在控制互联网上。我们发明“绿坝”与“金盾”来遮蔽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视线,以便切断互联网为我们开启的思想智慧平台,我们不断地创造大量的敏感词与过虑词,我们千方百计地防人之口,虽然即使在自然农业文明的古代,就有“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之说,但是,互联网时代竟然去做古人在交通信息极其闭塞的条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今天,我要仿照朱永新先生的说法:今天,人类最伟的思想智慧在哪里?就在互联网上。因为那是真正的“苛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的地方,我们需要的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来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好这个新生的学习与创造平台,不要让人给妖魔化了,更不要盲目跟在别人后面来将互联网妖魔化。如果互联网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也应该说,互联网上的一切假恶丑,都是活动在互联网上的人造成的,当人心灵干净平和的时候,互联网也就干净平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