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陈赫开博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实质(之二)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首先要阐明一下,我们决不是对陈赫所长个人过不去,而陈赫所长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实质,是仍旧在坚持前苏联曲解马克思的认知前提:而立足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的形式,脱离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的内容而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此,我们是出于维护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知前提、不被长期地曲解下去,从而站出来阻止和重新考证。
换言之,我们是立足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实对在上个世纪初,建立《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著作的思想观点的研究者们,从认知事物的立脚点即出发点,究竟是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知前提而做出重新考证。所以,必须对凡是按照前苏马的原理观来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文章,都要进行揭露。
因为马克思从早期的书信、文章、著作在定位和确立自己的认知前提,到后来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见解的两部名著即《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再到一部著名文献《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的整体思想来看,都是建立在认知事物的出发点的基本前提上,而展开论述有关:“解放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以及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等等,从而产生和形成的重大理论问题。
因此,理解和搞懂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真实思想的意图和目的的科学性,首要前提,就要找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认知事物的定位和确立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必须找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即重新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确立和定位他们在认知事物的出发点即立足地的形式是什么。然后,我们从这个认知前提的形式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的产生和形成:对“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和历史的任务和过渡的科学性的创立。
然而,马克思在定位自己的思想在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的确立,那是从展开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形式和内容的批判和揭露而表述的;那是从展开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批判和揭露而定位的;那是从展开对“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的作用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的批判和揭露而阐明的;那是从展开揭开《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中而确立的。因此,我们就要打开马克思在批判和揭露的认知前提,究竟是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的真实性。
换句话来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知前提即出发点或立脚点(立足地)的形式,决不是仍旧立足在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即“全部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而展开的,而是重新创立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一致、相同的立脚点,以及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相同、一致的立足地的这两个认知前提,是从这两个方面为前提而展开其批判和揭露:那种既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是脱离的,也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是相脱离的。这就是马克思早期文本而重点理论的重大问题,也是与恩格斯的合著而展开对:黑格尔哲学的基地;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容;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实质等等的批判和揭露之后,从而定位和确立的。这就是我们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特征。
诚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揭露中而定位和确立的这两个认知前提,我们是可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附标题所标明的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来考证的。
可是,在上个世纪初传播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著作的思想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那是没有注意到马克思早期的文章、著作将全部精力,是放在批判、揭露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形式,也就没有明确马克思早期文本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也就没有从这两个认知前提上,找出马克思的认知前提。而继承的却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形式的立足地,并从这种“抽象的形式”而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这样,上个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立足在这种“哲学体系的形式”:展开批判的是那些不主张用“一般意识形态”的思想去取得政权,而当成是“空想社会主义”;将其不主张用“无产阶级专政”来消灭私有制,当成是“空想社会主义”;将其不主张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式去实现公有、集体的所有制的思想观点,而当成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等等而确立的纯粹思想观、纯粹精神观的“信念观”的实质,其实质才是马克思在批判中揭露而定性的“抽象观”。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通过深读细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共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整体思想来考证:这种纯粹思想观、纯粹精神观的“抽象观”在其认知的前提上即出发点、立脚点、立足地,那不是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认知前提。这才是我们找到了真正地寻求“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的基本前提;这才是我们寻求到马克思真实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认知前提。
诚然,我们就此要说明一个思想前提:我们决不是去否定“十月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上个世纪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了人类社会彻底变革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而是要重新考证:在上个世纪初的前苏联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论,以及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从认知前提上即立脚点、立足地的形式上,那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揭露的复生,所以要重新考证。
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定位和确立的“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却被那些在夺取政权而掌握政权之后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作为“一般意识形态观”即中国意识形态而定位和确立的抽象观:只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而看不到具备其实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前提,是具备实现“物质生产力”的“条件的地方”。却被总结和确立其“中国一般意识形态观”的制定者们而解读其抽象思想观,也就属于马恩而定论:是“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第51页,第3卷)指出的那样: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然而,马恩批判费尔巴哈的这段论述的真实思想,我们在陈赫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在“光明网开博”中,所表述的以下观点在仍旧坚持着,并且曲解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
那么,“历史”在陈赫所长看来:“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意图和目的,就是去换一个政权、去换一个天下、去换一种党派执政、去换一种思想来占有,从而展开的历史。“历史”在陈赫所长看来,只要去“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就可以去“建立共产主义。”
因为在陈赫教授看到的是:“建设共产主义”,是直截了当地与“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就可以“实现”和“达到”现的人的现实生活所需。因为陈赫教授看到的是:“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因此,按照马恩的原生思想而剖析陈赫谈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观点,从其认知前提上,“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
这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52页,第3卷)而做出的以下定性和确立而得出对陈赫的那篇文章的定性:
“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这就说明,夺取政权可以用“‘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去宣传、去推行、去确立。然而,到了取得政权之后,也就是在共产党人掌握了政权之后,还能继续应用“夺取政权”时期而一样的手段,去用“‘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种抽象行为”去要求精神、意识、思维、主观而克制肚皮、控制食物去“革命”、去实现“共产主义”吗?这能是马克思的“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吗?
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明明是确立[B-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并从“交往和生产力”的现实前提,从而理解和明确“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从现实的联系,从而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来实现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书的重要章节“[C-]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作过这样的著名论述: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基,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79页,第3卷。)
由此可见,马恩在认知“共产主义”的出发点即立脚点,是以“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来理解其“共产主义”必需具备其“条件的地方”。然而,中国一般意识形态观所理解的、所确定的“共产主义”是从具备一般意识形态的“精神的地方”而思想的,并将“精神的地方”作为是思想“共产主义”的出发点即立脚点。并由此而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抽象范畴”而当作是一切现实、一切历史的任何阶段中的存在物。并将一般意识形态观用“无产阶级”这个既脱离现实、也脱离历史的“抽象存在”,作为“共产主义”的标准而树立精神、思想的形象化,由此而失去推动和促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的根基:将“资产阶级”作为是破坏、阻碍其实现“共产主义”的势力、并当成是“阶级敌人”的形象化。
这样,所有“先前世世代代的创基”而成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批判对象,“个人的支配”生产力、私有权,就都成为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障碍。然而,所有的这些纯粹思想观,能是马克思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生形态的思想、理论的观点吗?那么,就请大家看看马恩的原生形态所理论的观点吧:
“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的一种现实基础,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因为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这样,共产主义者实际上把过去的生产和交往所产生的条件看作无机的条件。然而,他们并不以为,给他们提供资料是过去世世代代的意向和使命,也不认为这些条件对于创造它们的个人来说是无机的。”同上页,同上卷。)
由此可见,只要是真实地、认真地去对待“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那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形成“两个凡是”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形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结论是从马、恩论述“共产主义”首先所必须的是要去具备“条件的地方”。因为“共产主义”不是精神、思想的空想主义,而是现实的人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所理想、所向往的主张义地。那么,陈赫所长在“光明网开博”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既不是原生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和历史过程中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坚持前苏联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然而,我们认为十七大“四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图和目的,是要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马克思主义,重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那么,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而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是具备了经验根据的基础,要想建构成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话,必须持有原生理论的基础理论去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根据而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出路。而决不是仍旧坚持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原理观的认知前提,理解和确立的抽象形式、抽象关系、抽象存在的抽象内容,而是脱离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出路。(待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胜利街49号 编码:435200
电话:0714-7324356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1-1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