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吕澎讨论:没有安静的当代艺术


在吕澎洋洋洒洒引东引西的碎语式学术性文章:碎化的革命——《21世纪中国艺术史:2000-2009》序言发表之后,本人也就忍不住要说几句了。首先想提醒吕哥哥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纳入历史来考察,因为它的结束期还没到的时候,如此去着急与分析还在进行时状态的“历史”是有失公平和狭隘的——希望在展览方面在这个缺陷上有所弥补。

来源:99艺术网 www.99ys.com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的偏差就是在于写历史的人——我觉得有意义的是,应该分析这10年的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局限的问题,而引发实际的讨论,而不应该只是一个友谊而欢乐性质以及夹带市场快感的“嘉年华”。


  21世纪头10年艺术是需要一个概括,甚至一个相对定位以及必要的“回眸”,但是问题是在复杂现实的中国社会里,上一代人的意识总是要跟主流搭上关系,非得强调主流的地位如何了——这都和宏大的意识有关——中国艺术向来不缺宏大的表现,而惟独少了个人化细节的敏感。而当代艺术本质上对主流就不应该回应,不应该回应不等于不回应——如果我说得不够清楚,那么我再打个比喻说明一下:如果传统的主流意识还在这个社会主导作用的时候,那么它对应的是它的过去,也注定是要被破坏的——而当代艺术却在先天性上作为未来的状态出现,打破是它必须的前提和生存基因,那么为什么要用传统的东西去牵扯到它的未来,竟然传统的主流意识是坏的,那还跟它奢谈什么当代——我的用意是美协是过去时代的“产物”,为什么要以美术主席的承认为思考问题的依据和对比,没有意义的东西,并不是当代艺术所要强调的——希望能理解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拜托了。


  当代艺术的价值诉求关键在于它强有力的表达,而不在于它的参考与比较,在表达中就是对主流意识的最好破坏或质疑,但是今天的当代艺术发展已经有些“身不由己”似的偏离方向——当代艺术的偏离结果就是艺术就没有创造力,只进入一个被观赏的平台,而不是自身不断突破价值的过程——这是这个10年中国当代艺术留下的争议性话题。


  我不知道这个以10年为总结时间段标榜并意在承前启后的展览,能不能哪怕是模糊的告诉公众,中国当代艺术的“弹力”在哪里;不知道能不能哪怕非常微弱的提示艺术界,中国当代艺术其实可以超越这些层面,发展得更好的提示;不知道能不能哪么是非常琐碎的暗示与安慰大家,中国当代艺术这10年的约束性发展是为了下一个10年的放纵式发展——哪怕的哪怕,希望这个庞大的展览能够轻轻的告诉我。

实际上艺术界这10年要反思的主要问题是,大环境的开放性与艺术界自身搭建的封闭结构成对比关系,按照情景上看,应该是社会环境越开放,当代艺术走得越多元,而事实上,这1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全部坐标都落到了艺术市场这个唯一的价值判断途径里。特别是一些艺术商业机构、民营美术馆与策展人、艺术家的合谋成为主流化之后,无形中已经极大破坏了艺术流动与变化的结构。


  在这种相互暧昧或取悦的艺术关系与结构里,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哪些扭曲,多大程度的改变了它的正常伸长可能性,特别是在发展变化的哪些时间节点上出现判断的偏颇,而改变了方向,我觉得这个需要在这个时间点上去做一次考量。


  刚刚过去的这10年时中国当代艺术外部条件最好的10年,也是问题显示最大的时间节点。外部好指的是社会各种渠道有条件接触并实质性的当代艺术这个新鲜的文化品种,甚至了解当代艺术对观念表达的属性,也让中国当代艺术信息搭建了一个广泛的接受的平台;问题最大指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对于中国新文化的意义,社会仍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而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市场化的结果,也直接扭曲了当代艺术对社会的意义,导致了两个层面的当代艺术是一个超前的观念、行动,也可以是极端朴素的个人体验,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在2000-2009这个阶段本来可以指向它的未来,却实质上迎来它的尾部发展阶段,那些成名的艺术家在中国社会这个暴富的时间段也迎接了它自身的市场价值,这个并不等于它就是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成果”。这些艺术压缩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实,但是并没有回归到它本质性,没有显示出艺术价值的唯一性、独特的价值,更没有显示出它的前瞻性和变化创造的力量出来——这是这个1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无法回避的致命问题。


  这个有限发展的10年,也是评论界处境不断尴尬甚至恶化的10年。它丧失了自身知识结构调整,内部断裂的绝好机会,放弃了对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的深入批判,而成了日常艺术市场联欢会价值链上的一个被公开标价的“砝码”,而让艺术回不到一个公众良知信息传递的平台里,这是当代艺术结构发生实质性病变的主要原因。


  当代艺术的价值平台上并没有要求艺术界如何寻找利益诉求的平衡,但是就是这个刻意寻找并大面积达到的平衡消耗了艺术界曾经激情勃发的生成、创造以及破坏欲望,而今天的艺术界苟求到一个拿艺术求生存的轨道里——这注定在10年之后的今天,发现这个充满问题的结构,让人觉得真可谓满目疮痍,难以回眸——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做到让人无法忘记这点。


  这个10年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狂飙突进,同时又是自身与当代艺术建立起来的单一价值观无比缠绕与纠结的10年。


  当然这个10年,更是中国社会观念大迈开与大跨界的10年。特别是真正信息化时代的带来,让社会意识更加多元起来,而当代艺术敏感的捕捉到这个社会发生的变化。这恐怕是这个时间点上的艺术表现方式值得讨论或争论的问题——但是可惜的是,这种争论并不多。


  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此,艺术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的感觉——文化体制上没有明显的改变,保守的旧文化旧意识仍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当代艺术努力的意义并没有让体制内吸收,反倒是保守的文化观念,强调利益的在场与经验,则影响了当代艺术曾经的先锋与叛逆。


  现行的实际发展状况与轨道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正在构建一个试图不断稳定的价值观格局,而让艺术的创造力量保守在一个利益的秩序与关系里。这就是今天的艺术界在令社会“惊艳”之后,在市场被人充分当话题讨论或炒作之后,而关注它的实际价值徒剩下了“鸡肋”。

  值得警醒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实质上已经对社会结构的发展起不到任何“看得见”的调整与影响力了,这是值得所有环节警醒的——这与当代艺术所展示的新型的价值观是完全背离的!


  面对中国当代艺术10年的成就以及同步上演的精神流逝,这个扭曲的过程令人纠结和尴尬。一方面都希望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希望艺术界内部能够生化出不断对艺术革命的动力,但是这两个方面都已经在这个头十年“落空”了。


  比总结一次展览更有意义是,这个10年通过这个展览告知告知公众中国艺术到底发生了什么,哪些线索和元素是被遮蔽,哪些是被释放的。我想这样的展览不应该只是单一的作品呈现,更应该进入到内部视角的讨论——希望艺术界都能真正了借这个机会讨论起来,打起来。


  我们需要接近完整的了解中国艺术发展这一段的真相,大型展览有义务为我们做到这个层面。而这段被市场压缩和省略的中国当代艺术,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划分,这个问题应当有所阐释,让人看到更多展览上“看不到的东西”——这可能是这个展览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了。也就说市场化的中国当代艺术就是全部书写的价值观,那么中国这个新10年的艺术景观,其实同时就是一个蒙蔽的艺术景观史。而蒙蔽的部分,展览能不能提示给大家思考呢?


  没有安静的当代艺术——这是我对当代艺术价值的一个理解。我的近些年观察是,大型展览很容易被做成一个静态而利益上结构上封闭的展览,完成完自身的利益和各方的任务之后,就宣告可以写出艺术历史了,然后让后来的人尊重这段“历史”——这种展览的传统结构与方法论是不是可以在这个我宁可理解为辞旧迎新味道更多的展览中打破呢?


  真心希望你们内部能够吵起来,以及放大这个展览的影响,而不只是个人欲望与能力的表达,更不应该浪费这样一个注定要聚焦公众资源——一个大型的展览,如果内部达到非常默契与和谐的话,那么只能让人揣测艺术发展陷入到单一线索或统一的价值——但是当代艺术观念价值在于它的不断争论和争议。


  希望这次展览带来更多来自艺术领域的革命性的意见或表达,千万别当成汇报演出,而做成的只强调规模效应的展览——这个春晚已经做得够愚蠢和没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