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巧妙“藏”起来(转载)
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
孙双金认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用孙双金的话说,就是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老师退出课堂活动,相反却是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在执教《落花生》时,孙双金请学生读书,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没想到,学生目光茫然,竟无一人举手。孙双金微笑着对学生说:“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找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学生,谁第一个举手?”“上孙老师的课不要拘谨。”“大胆说,老师喜欢不同的声音。”“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大名,这是你的知识产权。”这些鼓励的话语,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个男孩轻声说:“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找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热烈的掌声中,其他孩子的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第二位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
第三位同学问:“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
又一位同学举起了小手……
小学生具有从众心理,提问都停留在就词语发问的水平。这时,孙双金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不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孙双金充分肯定,大加赞赏。
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到这句话上。突然,一个男孩子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课堂气氛更轻松了。
“老师,在我们家,父亲和我们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却很难得呢?”
孙双金喜出望外:“真聪明,他能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这样,在孙双金的鼓励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孙双金把学生分成“苹果组”和“花生组”,让同学们辩论“我们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参与、自由争辩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辩论,得出了“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结论。这时,忽然有一名学生下位子走到两派同学中间,大声说:“我对两派的观点都同意,因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你不讲体面,不会包装,根本走不出去;同样,只讲体面,没有实力也不行。”此言一出,引起在场听课老师雷鸣般的掌声。
《落花生》一课,就像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一位老师不解地问孙双金:“你这堂课的风格怎么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孙双金反问:“有什么不同呢?”他说:“你以前的课最大的特点是严谨,而今天的课却十分洒脱。”孙双金笑了,他说:“洒脱也是一种境界呀!那是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
一节课,孙双金并没有提多少问题,却让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摸索、探究。
在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孙老师先请学生猜《水浒传》离我们有多少年了,再提出离我们几百年的人说的话我们可能读不懂,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提起来了,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在课将要结束时,孙老师又问学生:“《水浒传》中还有什么英雄故事?”要求学生回去读一读少儿版的《水浒传》,一个月后进行故事比赛,学生兴奋得不得了。也许,老师并没有督促检查,然而学生已经自觉地想去了解更多的故事。
在教学《赠汪伦》时,孙双金让学生大胆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话音刚落,孙双金大声鼓励:“这个问题提得好。”学生又提:“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孙双金激动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孙双金就是这样把自己“藏”起来,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探究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