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由于各家银行放贷激增,为长期处于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下了一场“及时雨”。然而随着2010年度监管层对于放贷政策的收紧,中小企业将再次面临资金之渴。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接近9.6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在这场信贷盛宴中分享了3.4万亿元,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定调在7.5万亿元左右,比2009年近9.6万亿元的贷款有明显收紧。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演变成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期性课题,这跟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及成长规律有关。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品或者规模较小等原因,被排除在了传统的担保贷款范围之外。
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中国银监会网站昨日下午称,2009年,银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指示精神,迎难而上、科学应对、扎实工作,千方百计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业小企业贷款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小企业贷款增速快于企业贷款平均增速,比企业贷款平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二是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之比进一步提高,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三是小企业贷款跑赢信贷大市,高于各项贷款增速0.61个百分点。
虎年春节前,有几则关于投资领域的信息颇耐人寻味。
其一,北京发改委表示,正加紧研究政策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并酝酿今年初步放开垃圾处理、轨道交通和污水处理三大垄断领域。
其二,在中国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台州、苏南、深圳等地,民间借贷的利息在悄然上扬。据报道,进入2010年,浙江台州民间借贷月息最高达20%至30%,平时这一利率只有3%左右;深圳1月中旬,民间借贷年利息已涨至30%以上;苏南地区,节前,民间借贷针对中小企业主的无抵押贷款月息已达20%,抵押贷款年息为24%。
其三,风光一时的“地王”最近频频遭遇被收回土地的尴尬。继北京大龙地产2009年竞得的顺义区地块被收回之后,招商地产和九龙仓集团共同拍得的南京市仙林湖地块,“由于未按规定缴纳首期成交价款并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也被取消其竞得资格,并没收竞买保证金。而在广州,因为一直没有缴纳地价款,2008年以41亿元高价拍得绢麻厂地块的恒大地产,也正面临着土地被收回,1.3亿元保证金被没收的危险。据有关信息透露,今年以来,国土管理部门接连公布了去年9宗“地王”的出让详情,“剑锋”指向国有开发商“囤地”……
如果将几则信息联系起来解读,则可以“窥见”我国投资领域正在发生改变:敞开大门,主动迎接民间投资进入“垄断领域”为期不远。
毫无疑问,长期以来,真正对民间投资敞开垄断领域的“大门”,更多的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尽管多年来一直有许多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各类政策、措施和规章出台,但是在执行方面,却总是与期望值不对等。正因为如此,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社会投资不活跃,一直成了中国发展的“瓶颈”之一,由此导致投资领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长期难以打破。(来源于《中小企业网》)
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已经逐步复苏的今天,政府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逐步向民间投资拉动方式转变迫在眉睫。因为从战略发展高度讲,民营企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为人民增收带来机遇,可以为扩大消费奠定基础,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也必须依靠民营企业。据统计,在我国,民企用了约30%的资源,产生了70%的经济效益,创造了70%到80%的就业。因此,无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只有民间投资的活跃,才是我国经济真正复苏的拐点,才能真正实现内需拉动的发展战略,才能使我国经济真正充满活力。
然而,真正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紧箍咒”?不是仅靠一两个文件,一两个利好政策就能改变的,必须从中国战略发展的高度,对阻碍民间投资的旧有政策、法规、机制等作全面的“清理”。同时中小企业也要为自己的健康发展积极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优化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壮大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何时真正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紧箍咒”?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