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是企业分散投资风险,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手段。实施资本运营是中小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有企业并购、股份制改造、无形资产运营、强强联合及战略联盟等。
当前的中小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除了优化自身管理、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更需要关心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从去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政府部门就出台了很多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如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发起的“银政企项目”,九大银行参与项目合作,共同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出了多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贷款优惠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任重道远。
融资战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好坏,以往中小企业的资本积累主要有以下三大误区:
第一,过于保守,完全靠自身资本积累,不敢进行融资。这类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表现出一种过度求稳的状态。中小企业在“一次创业”时,由于规模小,多数企业可以自行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但“二次创业”则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需大额资金,而完全依靠“一次创业”时所积累的资金,则根本不可能进行“二次创业”,但许多中小企业过于保守,不愿再承担风险,最终走上衰败的轨迹。
第二,贪大求全,过度购并。企业购并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兼并和购买另一家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从而控制,影响被购并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方式。许多中小企业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盲目求大,好似规模经济就是数量的简单相加,忽视了规模经济更是资本质的提高,即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得以提高。
第三,“连锁融资”方式。主要是指一些企业为了贪图一时的快速发展,盲目向银行贷款,通常采取以现有的企业资产抵押来贷款,再用贷款去兼并别的企业,以此循环进行,达到迅速扩张的目的,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后果就是致命的。
在资本经营的问题上,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 中小企业还有一个很容易出现的"误区",即资本经营就是向外扩张,就是企业兼并,就是向社会融资。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资本经营的全部,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资本运作,那就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一些并非不良的资产在"含金量"较高时进行出售,并借机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调整。
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任何企业要想高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都必须要融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一次投资而完成,中小企业则只有完全靠自己,因而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十分妥当的融资战略。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融资难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中小企业至今无法与资本市场结缘。一是,在银行和某些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着信贷的心理障碍,要想尽快贷款,没门!使中小企业陷入了营运资金短缺的困境,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引入高成本资金。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二是,融资成本高。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规范,增加了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成本。
不仅如此,在我国,不论是作为间接融资的银行信贷还是企业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都是主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而家族企业,因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银行对家族企业总是采取歧视政策,即使对效益较好的家族企业,银行也较少考虑。证券市场的建立,更大程度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的壁垒很高。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普遍性的问题,即企业很少贷款,甚至根本不贷款。而在当时,贷款并不像现在这般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观念误区,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根本没有资本经营的意识,以为货款经营就是企业没有实力的表现。
许多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将“技术经营”作为企业滚动发展的“法宝”,为了求稳对"资本经营"一直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直到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时才“恍然大悟”。但是,这时又很容易出现另一种情况:一些中小企业虽然不得不走上“技术经营+资本经营”的道路,然而由于长期受"技术经营"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资本经营的问题上无所适从,于是,一些中小企业便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非专业化的操作,其结果白白耽误了许多大好时光。我们认为,资本经营绝对应该是一种专业化的行为。资本经营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在传统思维下根本无法实现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我们也必须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真正按照资本经营的规律进行运作。
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如今,资本经营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如果中小企业家们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唱好资本经营这曲大戏,那么,它必将成为企业攻城拔寨的“尖刀利器”。所谓融资战略就是指企业由组建到达到理想中的规模所采取的各种资本积累和扩张的方法与途径。总体说来,融资战略是贯穿于生产经营与生产和市场之间的一条“共同经营主线”。
第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以增强融资能力和信誉。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一个中小企业要想发展,能否争取到银行的信贷支持,还得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经营者应充分了解银行贷款的条件,致力于创建知识型,科技型,特色型,创业型企业;重视市场调研和市场管理,使经营项目能适应市场需要,提高经济效益;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企业信誉,只有当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才能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而较强的偿债能力和良好的信誉是中小企业取得银行信赖和支持的基本条件。
第二,加快技术发行和进步,提高科技含量,增强持续发展动力。中小企业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实力弱,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动力。因此,中小企业要及时进行技术更新,改造,重视发明创新和科技新产品的开发,有条件的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中小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了,持续发展动力就增强了,就容易获得银行贷款,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到二板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第三,进行产权开放,资产重组,扩大规模,转换机制,为融资提供资本与制度方面的有力支持。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及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小企业的规模大都比较小,大型企业很少。因此中小企业应考虑进行产权开放,向愿意投资的人开放,成为真正多元投资主体所组成的企业。在适当的时候,中小企业可通过资产重组,横向和纵向派生向专业化,产业化和股份化方向发展,向外向型,科技型方向发展。另外,通过把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使部分企业通过改制直接,借壳或买壳上市,也可以使其满足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
第四,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改变经营观念,破除“所有制”观念的限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客户需要为目标,以效益为准则,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公营还是民营,关键要看经营实效。银行在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提倡公平信贷,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同样给予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投资,适度扩大基层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权。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办好中小企业(其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信贷部,完善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贷相关业务服务的功能。其次,要加快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完善,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经营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信用控制和风险控制能力。地方性商业银行要明确把相当大比例的信贷资金投放于中小企业,支持企业用于实业经营。
第五,中小企业开始大量利用国外风险和资本市场以及国外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来发展自己。
第六,良好的公共关系。资本经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综合运作的过程。它绝对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它需要在平时日积月累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注意与各种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机构)保持善意的、亲密的关系。
后经济危机时代,现金甚至比你的母亲还重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首先要规范管理,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素质,把财务做真实,积累企业的信任度;其次,在这次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小企业要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不要将银行作为唯一的融资渠道。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曾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