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与陪护
年三十把妈妈接到家里来,一起吃年夜饭很开心,只是那个春晚太让人失望了,算了别提它了。
初三去上海,走亲访友是惯例。初八回到杭州。
初九一大早,妈妈不慎摔了一跤,进了医院。这几天都在医院陪着她,同时也顺便观察一下医院的情况,有些现象还是很值得玩味的,譬如陪护。
我小时候也曾住院过,记得那时根本没有陪护。家属把病人送进住院部,就等于把病人交给医院了,一切都由医生、护士管着。那时,护士不仅要给病人喂药、喂饭,还得给病人洗澡、擦身、端屎端尿……。家属只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可以去探望,时间一过护士就会过来说:病人需要休息,家属请回吧。记得那时我住院时,父母来看我,我就想他们多陪我一会儿,最讨厌护士来赶人。而我父母也总是央求护士多宽容几分钟,让他们拖点时间。
现在一切都变了,医生只管诊断,护士只管打针、发药、测体温。其他事情一律不管,完全要病人家属自己来干。所以,一个人住院了,就必须要有另外1-2人陪护,情况严重的还要“陪床”过夜。可是现在城市大多是“核心家庭”,人口有限,而且大人都有工作,小孩要上学,哪有人手来陪护啊!于是,就有了“陪护”这个准职业。
从事陪护职业的大多是农村外来人口,一般以中年女性居多(男性护工主要从事体力活,如运送病人到各部门检查等),体力比较好,还有一定的护理经验,尤其是那些干这一行时间比较久的“老”陪护,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对病房里的各种医疗设备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绝对不会逊于一般护士,有时甚至还会指出年轻护士的不当之处。
陪护的报酬直接由病人家属支付。在给定的医院里这个价格也是基本确定的,譬如我妈妈住院的那家医院里,陪护一天的价格是70元(管饭)到80元(不管饭),一个月陪护一个病人的收入就是2100-2400元,绝对不能算低收入了。有时候病人的亲朋好友来探望时也会给陪护一些额外的小费。更何况那些“老”陪护一般都管有2-3个病人,这样算下来,她们的收入都快赶上医生、教授的工资了。
“老”陪护照料的那2-3个病人,一般都是邻床或同一病房的病人,但也经常会是处于不同病房的病人,这时就需要陪护之间的互助了,当她们忙于不同病房的病人而应接不暇时,就会请邻床的陪护帮着照料一下自己的病人。很明显,这些陪护之间是 “有组织”的,通常情况下,比较老实的或新手是不太敢接受太多病人的,只有那些老资格的陪护才有这种“本事”,因为她有这种“权威”,她对她们的周围环境太熟悉了,包括这个陪护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不过陪护之间也有竞争,不仅在老资格的陪护之间,而且也会出现在新手之间。特别是老陪护之间的竞争,体现出了一种“帮派”之间的关系,他们揽到活以后自己做不完,就会分给“小姐妹”做,而正是这些围着她转并从她手中接活儿的“小姐妹”们,总会在她应接不暇时替她出力,于是她也自然成为她们中收入最高者,成了她们的“头儿”。
当然,再有能耐的人也不会愿意自己照料的病人被分隔在不同的病房而疲于奔命,但医院护士却有一套有利于护士自己的病房管理原则,譬如护士既可以腾出位置比较好的床位给“关系户”,也可以把相对于护士而言比较麻烦的“重病人”集中在一个较大的病房里有利于护士集中管理。因此,护士系统与陪护系统就会因为床位和病房而有矛盾。这时,陪护就会利用病人和家属来争取自己的利益,譬如教唆病人拒绝调整床位,或者让病人嫌邻床打呼噜吵他不能入睡而要求调整床位。面对病人的要求,护士往往无能为力,尽管她们也明白,其中很大因素实际是来自那些陪护的要求。
既然对病人的日常护理已经与护士的专业护理分离了,那么,这种必不可少的陪护职业就必定会在医护领域中占据它应有的位置,哪怕这种职业目前看来还是如此粗糙,甚至显得与现代化医疗设施很不匹配。但病人是需要“陪护”的,护士不干,就一定会有其他人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