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我国明年拟推行“调查失业率”取代“登记失业率”,这实在是一个进步。为什么?直接的原因如【新京报】 2010年2月26日称,一份由国家发改委所拟的报告认为,“城镇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城镇失业状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实,客观地看,“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个“伪数据”。一是有多少失业人口没有去做这个登记?如果有,那登记失业率无疑就将真实失业情况缩小了。二是一些人失业后可能又通过某种方式解决了生存的门路。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些人就不应算入失业人口。如果仍将这些人口作为失业人口,那就会又将失业人口扩大了。由此看来,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无疑是个“伪数据”;另一方面,如果能通过调查获得更为真实的失业人口数据,那将是一个进步。
进一步看,为保障政府决策的信息安全,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对更多的数据门类进行调查,需要通过调查来弥补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基层单位所上报数据的欠缺。由此,政府决策所依据的数据就可能更为可靠一些。经济社会数据的真实与否问题,实际上是个信息安全问题。所谓信息安全,一是指信息的私密性问题,即不该让某个组织或个人知道的信息,就不能让对方知道。这是“国家保密法”和“商业秘密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指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即该让某个组织或个人知道的信息,一定要让对方完整、及时地知道。如果政府不能完整、及时地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实际上是信息安全受到了破坏。由此,我们应该将政府能否完整、及时地得到计算宏观经济指标所需要的数据视为一种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少经济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常常被学术界、两会人士、甚至国家统计部门反复提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一是需要从确保政府决策所需信息的信息安全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无疑,如果各类经济数据更为真实地反映我们的经济生活的实际,自然有助于各级政府更为科学、恰当地做出各种决策。否则,其之后果将不言而喻。二是需要改变各级政府获得经济数据的方式方法,除了依靠政府现有统计渠道外,还需要借助政府调查部门、学术研究机构、市场调查机构的力量。借助他们的调查,来对政府统计部门获得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升政府决策所需要的数据的可靠性。如真能这样,岂不有助于政府决策少有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