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上发生的“汽车问题”(通用倒闭,丰田召回)及事件,现在看来,都无不与“造车的理念”有关。其深层次都会涉及到文化问题。因此,在菲亚特全球复苏之际,人们重新回到关于造车理念的思考看来具有现实意义。
未来汽车博弈靠什么?
撰文/颜光明
去年菲亚特的业绩表明,这家老牌汽车公司终于走出了低谷,摆脱了困境。其原因就在于坚持了自己的造车理念,将低排量,高性能的小车放在了首位,重又赢得了市场的支持。但最让菲亚特脸上有面子的莫过于菲亚特无需投资现金就用小型发动机作为筹码,成功地并购了克莱斯勒,这不仅令美国人唏嘘不已,而且让国际汽车界刮目相看。
此事件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不单纯是菲亚特重又活跃在海外市场,表明菲亚特蛰伏多年的技术实力开始显现,而问题的关键是被奥巴马政府看中了菲亚特能拯救美国汽车业的能力,不得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用自己的行动否定了“美国式的造车理念(忽视小车)”。尤其对于养成开大排量汽车的美国人对于小车的不屑一顾,算是一次“棒喝”。对此,观察人士分析,从美国SUV无节制的放任自流中不难看出导致美国汽车丧失竞争力的原因。
“美国汽车业的衰退其根本原因就是汽车消费理念出了问题。”美国媒体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大排量SUV的消费习惯是直接导致拖垮美国汽车业的“元凶”,是美国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就已经有人在提醒美国汽车业关注小型车的研究。但是,处在春风得意,老大自居的美国汽车巨头们在享用如自来水般的廉价汽油时,那还会听得进,考虑到“节能减排”之类的小儿科之举,则把精力放在了对汽车全球战略的扩张,反而提供了让日系车在美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翻开日系车在美国的成长历史,都是先从小型车起步,而后建立信誉,为迎合美国人的虚荣创立了三大日系豪华车品牌(讴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直到今天,在中国卖得好的车基本上都是来自美国的“日侨车”,而正宗的美国车却大受冷落。这说明了什么?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三十年前,当日本人在搞混合动力车时还被西方同业讥讽和嘲笑,现在连美国人也开时醒悟,步其后尘,包括对小型车的重视。这里我们应提醒的是,早在上个世纪90年初,美国汽车财务分析师玛丽安•凯勒在她的“21世纪汽车大对决”的书中就预言过“未来的汽车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财务报表上的赢和亏,总是相对的,最终的竞争力还是看企业的理念和文化。
所以,今天世界上发生的“汽车问题”(通用倒闭,丰田召回)及事件,现在看来,都无不与“造车的理念”有关。其深层次都会涉及到文化问题。因此,在菲亚特全球复苏之际,人们重新回到关于造车理念的思考看来具有现实意义。对此,意大利人感到无比骄傲,他们坚持的以尊重资源的人文主义理念在汽车上拯救了自己。这就不难理解,三年前当菲亚特500重新复出时“举国欢庆”,连国家首脑都为这款车的“复活”发表感言。今天看来并非偶然。汽车事实上成了一种“物化的文化”。
未来汽车博弈靠什么?随着汽车深度竞争,就会意识到汽车背后所蕴含的不单是“力量型”的比拼,最终都离不开文化的角力。
2010年2月23日
修改于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