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您好,我是在您的博客上,看到你写的一篇关于新加坡的文章,再找到你的QQ号码的。
天佑:哦。哈哈。去年年底,在新加坡玩,回来时,胡乱写的。
老张:在您的博客上看到《狮城印象》,我这个新加坡人自然就会去拜读一下啦。
天佑:哈哈,新加坡人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对历史、民俗的保留、继承。所以这次去住了一个月,真是很开心。
老张:嗯,孔子曰:“礼失求诸野。”新加坡算是保存传统文化的“野”了。
天佑:谁让“中原天朝”被运动了呢?
老张:嗯,刚刚拜读了法师《判教略述》一文,有些浅见,想与法师讨论一下。
天佑:说吧。
老张:三士道之说,始于阿底峡,本是印度故物,宗喀巴只是加以发挥而已,但这是一种修学次第上的安排,似乎与判教没有直接的关联。此其一。藏传佛教的判教,有所谓四部宗见之说:即小乘经部与有部,大乘中观部与瑜伽部。另外,宁玛派亦有九乘判教之说,即著名的宁玛九乘。
天 佑:关于三士道,如果站在上士心证的角度,根本没有三士,下中二士只是心路历程,一个 方便,不是根本。但是很多人不懂,以为种性有三,故有三种层次。所以确实,不属判教。藏传佛法的判教,确实如您所说的那样。不过我文章着重写汉地佛法的判 教,所以文章没有在藏传一块多施笔墨,所以没有提及。我把您提到的几点补进去,让文章更完善。谢谢您。
老张:嗯,不敢不敢,纯属浅陋之见。
天佑:不是啊。老张真是难得一见的通家。现在真的很少见您这样专业的人了。
老张:对了,您上次来新加坡呆一个月期间,有没有到光明山去看看?
天佑:有啊,几个大的道场都去了,双林寺、居士林,四马路观音庙,都有去。新加坡土地那么紧,还有那么大规模的寺院,真是不易。
老张:光明山的宏船老和尚纪念馆有没有去参观过呢?
天佑:有,我去的时候,正在打水陆。
老张:我上次去参观时,纪念馆里收有老和尚的遗物,其中有一件是缅甸文的《阿弥陀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就是《阿弥陀经》,不然也是其他的大乘经典。
天佑:这个问题我们曾经研究过。也翻阅过民国时期的许多研究文章。发现了一些由缅、泰、傣等文字书就的大乘经典。很少就是了。
老张:不知道您看过《南传菩萨道》一书吗?我看了之后,觉得虽然巴利文圣典没有很多大乘经典,但是不见得没有大乘佛教的一些教义。比如,大乘佛教讲菩萨的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而巴利文中也有十波罗蜜的教授。
天 佑:这个问题我抉择过,也请教过上座的和尚。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只尊崇上座部藏经 (五阿含、律论),其他的,我们不看。”当然,也有开明的上座部僧人认可南传菩萨道。可能这就是古板上座、和开明大众二派的风格不同吧。久来如此。不过, 站在大乘的角度,可以看到,小乘有很多理论,支持大乘。翻过来,站在小乘的角度,也能找到好多大乘经典,支持小乘。个人观点不同吧。
老张:因为我本人身兼三系传承,觉得很多宗派分歧都是人为所致。
天佑:这个我同意,非常同意。很多矛盾,都是被人为扩大的。
老张:佛陀在世就已经有过瞎子摸象之喻。
天佑:但是这是没办法的。毕竟,张开眼睛的人是少数啊。大多数人,还是在盲人摸象。而且有个很麻烦的问题,在盲人开眼之前,如果他已经获得了话语权,且被人为抄作,那就造成了新的分歧和争端。所以历史上,几次法难,大多由此而来。
老张:那是。
天佑:所以佛陀在世,还有权威作仲裁。佛陀涅槃之后,没有绝对权威了。便开始慢慢有了分歧。
老张:呵呵,即使佛陀在世,也有提婆达多起来造反。从某个角度说,佛世已经有了分歧,至少已经埋下了分歧的火种。
天 佑:所以我觉得,都是众生业力吧,没办法。佛世就有好多人信提婆的。根据玄奘大师的记 载,当时印度还有不拜释迦牟尼的提婆僧团。我个人认为,火种有两大缘由,第一个是理论上的:十四无记。第二个是制度上的:僧团一直是经验主义。佛陀以经验 教导后人,然后一代教一代。在佛世,阿罗汉多,当然没问题。然而后世,凡僧多,那就只能一代不如一代了。
老张:我甚至怀疑,有些主张食肉断大悲种或菩提种的大乘经典,可能是出自提婆僧团。因为根据巴利文圣典,佛陀在世时,已经明确裁定不得议论此事。当然,我得事先声明,这是站在学术角度,不是信仰角度。
天 佑:嘿嘿,老张真是行家,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不过我们永远是佛教徒。老张的这个观点, 提醒我了。似乎佛教历史中,最早提出素食的,就是提婆。不过大乘里面,有关吃素经典,都比较后出,包括《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 十》,又称《梵网菩萨戒经》、《梵网菩萨戒本》)。
老张:这点,净空法师在开示时,也说得很清楚了。他说,中国僧人素食,并非佛戒,而是梁武帝的倡导所致。
天 佑:这个问题我也抉择过。因为搞学术的佛子,和重信仰的佛子一直在争。但是有《梵网》 出来,又不好说不是佛戒。因为无法证明《梵网》的出处,所以没法把这个问题最终说清楚。是先有素食的主张,后被编入《梵网》。还是先有《梵网》,后才有的 素食主张呢?我专门写过《辨吃素》一个东西,是站在“实用”角度上的。
老张:但是,很明显的是,是提婆先提出素食的主张,而当时经典还没有结集呢。
天佑:但是,提婆之前,是否会有外道思想影响提婆呢?而外道思想同样可以影响后期的大乘。
老张:素食本来就是婆罗门教的传统,四姓中的婆罗门就是素食的。这个传统,早在提婆之前就有了。
天佑:我刚才考虑了一下,很多问题,理不清,因为印度不重历史。很多史料无从考。关于素食这个问题,有一部经典很重要,就是《梵网》。《梵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出自印度、还是出自中国?因为素食,上升到戒的高度,就是《梵网》导致的。
老张: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
天佑:如果梵网成于印度,那么就是外道思想影响了后期的大乘,导致了这部经典产生。如果《梵网》成于中国,那就问题更大,因为《梵网》还提出一点,毁坏色身以供养三宝的思想。这个也是很多争议的。
老张:《梵网》据说是由鸠摩罗什大译师所译。
天佑:所以我一直觉得,追根问底目前做不到,因为缺乏证据。史料太少。《梵网》里面一个是素食思想。一个是自残的思想,一直都有争议。
老 张:这个问题我这样论证,藏文译经中,是否有《梵网》呢?后来发现,藏文的《梵网》是 从汉文中转译过去,并非直接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藏地译师大举翻译印度佛经时,印度还没有经历最严重的法难。虽然当时印度的佛教势力已不如孔雀王朝和贵 霜王朝的鼎盛期,但是经典还在,佛教仍然有许多大师。藏地大量译经是唐宋之际,当时汉地也有很多僧人去印度取经的,如玄奘和义净。像《梵网》这样一部重要 的经典,如果印度本土尚有梵文原典,相信后去取经的译师,如玄奘义净,乃至藏地译师,还是会重新翻译的。显而易见,当时的印度,并没有这样一部经典,否则 不可能逃出汉藏两地进入印度取经的诸多译师的眼角的。
天佑:藏地的传承, 是最好的史料。可以从传承上,找到翻译过程的线索。藏地一直好像是遵 从瑜伽菩萨戒的。我个人觉得,几部菩萨戒,只有瑜伽还比较对路。不过一直都没有推广开。历史上唐朝以后,基本都是《梵网》的天下。瑜伽菩萨戒这个东西,是 直接传承自印度的,而且有依据,玄奘翻译《瑜伽师地论》,就是最好的证明。玄奘留学五印,如果有这个梵网律,他肯定会带回来,不过可惜没有。
老张:当时的印度,应该还是有条件保留梵典的,藏汉译师都没有找到,说明《梵网》可能不是出自印度。
天佑:我曾有一个设想。戒律这个东西,肯定依附僧团。所以上座部有上座部律。有部有有部律。瑜伽有瑜伽律。唯独这个《梵网》,似乎与任何教派无关。
老张:很可能是出自中亚的胡经。鸠摩罗什是中亚胡僧,非印度梵僧。
天 佑:我是从“折骨为笔,蘸血书经”这个说法上分析的,因为用自残身体来作供养,这个思 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因为好像一切比丘律,都提出不能随便毁坏身体的。所以,一直感觉,这个是汉地编出来的东西。而且从十戒的内容看,也是融合了根本 四戒和瑜伽菩萨的四重,像是合编的东西。
老张:《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导,所以,这应该不是汉地的文化传统。
天佑:也是。
老张:至于“折骨为笔,蘸血书经”,《华严经》讲布施将近一百种,也有布施“内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血肉都可以布施。应该是同一种思路,《梵网》只不过是予以戒律化而已。
天佑:说到华严的内财,突然想到龙树的传记。如果这些资料可信,那么为法损身,就是大乘一贯的传统了。只是到了《梵网》,才被律法化。
老张:是的,藏密有所谓“施身法”,就是以观想方式,用自己的肉身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修行法门,与这个思想一脉相承。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予以戒律化,而是听人自便,你爱修就修,不修也可以的。
天 佑:我一直认为藏传很聪明,在技巧上保证了戒律和实践的调和。古萨理(施身法)只是用 观修,并不实践。不过就心证的角度而言,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借假修真,应该是调和一切意见,最好的做法了。这也是戒律和实践的调和问题。藏传注重有部律, 认为这个不能丢。所以面对两难,只能自决取舍。汉地很流行地藏菩萨的思想“众生度尽,方成正觉”。汉地从唐朝之后,就开始实行丛林制度,所以和印度的僧团 制度已经有了不同。
老张:嗯,我觉得理想化的中国佛教,应该是南传的威仪、藏传的次第和汉传的济世三者的合一。
天佑:对了。上座求证阿罗汉果和大乘求证无上佛果,两者一路么?
老张:当时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当时的大小乘之争,指的是大乘和有部的争论,关键点就在于人无我和法无我还是什么的。
天佑:大小之争,表面上看,是经典依据不同,其实内核问题是,佛果和阿罗汉果的究竟问题。
老张:但是南传上座部,在法统上与有部无关,源自是上座部中的分别说部派生的铜牒部,其主张和有部并不一致。
天佑:对,有部思想,可以在大乘中讨论。而上座部思想无法在大乘体系中讨论,因为依据的藏经根本不同。就好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各自按照各自的经典来对话似的。
老张:而在南传上座部中,确实是有十波罗蜜的菩萨道。上座部也承认阿罗汉果和佛果是有差异的。
天佑:十菠萝蜜未必就是菩萨道。虽然名相同,但是解释有差异的。
老张:当然不是大乘所认同的菩萨道,所以才标明是南传菩萨道呀。
天 佑:对“菩萨“的解释也不同呀。所以很头痛。上座部的三藏,是为了能证到阿罗汉果服务 的。都说一乘法,无二又无三,但是就是这个上座部佛法,似乎是脱离开来的,因为从最初的发心,到中间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似乎都不同。所以我一直把两者 分开来看的。认为就是两个东西,您觉得呢?
老张:你说的两个东西是指南传菩萨道和大乘菩萨道吗?
天佑:不是,上座对“菩萨”的定义,和 大乘对“菩萨”的定义。
老张:那是有差别的,但也不是完全的差别。因为菩萨的本义就是“觉悟的有情”。
天佑:只是两者觉悟的内容有所不同。
老张:所以,从这个最基本的“菩萨”定义来说,声闻弟子当然也可以称为菩萨,因为他们也是觉悟的有情。我想,南传就是根据这个理路,把菩提分成三藐三菩提、辟支菩提和声闻菩提三类吧。
天 佑:现在有两种思想,比较具代表性;一种认为,站在解脱的层面上而言,阿罗汉果也是究 竟的果证,所以阿罗汉果也能作为究竟的结果作为目标。另一种认为:阿罗汉果并不能真正达到解脱,只是一个过程,只有佛果才最圆满,所以证得阿罗汉果之后, 还要继续证佛果。于是不如直接求证佛果。
老张:这一点,我觉得阿罗汉果已经了生死自无疑义,否则就是否定阿含法教。
天 佑:关于声闻、辟支、佛,三者的区别,上座部认为内证都一样,只是能力有差异,并且佛 是最先,辟支佛虽然也是自然觉悟,不过毕竟不是第一个,所以称为辟支佛(摩诃迦叶就一直认为,如果佛陀不出世,那么他会成为辟支佛,因为佛陀出世了,所以 他成了声闻),而声闻是必须要由佛启发,哪怕一言一行一点拨,而成解脱的人。
老张:是呀,所以我说上座部也承认佛果和阿罗汉果是不完全一样的。
老 张:《南传菩萨道》一书写道:如前所述,三类菩萨(未来佛)在各自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 罗蜜之后,即会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maggabana),以及能知一切事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他们同时也获得了 无限(ananta)与无量(aparimeyya)的佛之特质。这些特质是真的太多了,若一尊佛只是颂扬另一尊佛的素质而不谈及其它事,当一个大劫结束 后,这些素质还没能说完。已证得这种菩提,在三界中没有相等的众生之圣人被称为一切知佛或正等正觉者(三藐三菩陀,Sammasambuddha)。
当在两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辟支菩萨即能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但是他却不能证得一切知智和十力智等。这类圣人被称为辟支佛。
三类未来弟子在各自的期限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依靠一位导师(即佛陀)之助而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证得弟子菩提的圣人被称为弟子,他们是上首弟子、大弟子或普通弟子。声闻弟子所证得的只是“四道智”,没有佛果所有的“一切事的一切知智”。
天佑:这个是对的。不过上座的思想似乎不追求能知一切事的一切知智,断结和不受后有才是他们的目标。
老张:那是的,但是他们也不否认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的目标,只是他们不主张去追求,但也不会反对吧。
天佑:那么成佛还是成罗汉,是因缘决定了。这就是唯识中的五种姓思想了。
老张:所以,南传僧众中,还是有行菩萨道的人,但是很少就是了。
天佑:南传好像很少提及“更高的目标”,以及相关的一切内容。那么个人选择大乘和小乘,是因缘决定的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人喜欢大乘,有人喜欢小乘,是什么决定的。
老张:是很少提,但不能说经典里没有,就像汉传经典里,也有四念处等等的经典,但是很少人学习呀。
天佑:也是。南传经典,大部分都翻译来了。呵呵。少有人看就是了。
老张:还别说南传经典,北传四阿含早就有了。
天佑:律也有啊。
老张:好几代大藏经都有收的。
天佑:还有论,舍利佛毗昙和南传的阿毗达摩,几乎可以对应的。
老张:关键是在唐代。
天佑:这个问题想听听你的意见,选择大乘还是小乘,是什么决定的?是悟道深浅决定?还是先天资质决定?还是往世习气决定?
老张: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其实很肤浅也很简单,很可能是和你所成长的环境的佛教是什么类型的佛教决定的。
天佑:后天的缘分?但是我确实遇到很多人,学大乘好多年了,后来突然转去学习南传。他们说,似乎就是一看就相应。
老张:我觉得很多佛教徒把佛陀的业力思想简单化了,往往以为造业都是前世在造,好像跟这一世无关。
天佑:似乎种姓决定。对啊对啊,我一直都不看好三世因果说,把问题都无记化。任何问题都推到前世后世,这可不负责任。我很喜欢荣格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因缘、业力,乃至习气,都是当下说的。推到前后世的虚无,那就没有实践意义了。
老张:比如有些疾病,本来就是这一世的生活饮食习惯所造成的,结果却说成是前世造了什么恶业,于是这一世就得了重病等等。这似乎是命定论,不是佛教的业惑缘起论。
天佑:嘿嘿,老张说到我心里去了。如果是命定,那就无可奈何。导人迷信啊。
老张:比如,你明明知道吃太多高脂肪的东西,八成会得心脏病或高血压。这些都是现代人的常识。可是,你明明知道却听不进去,这不就是惑嘛,而吃不就是造业嘛,最后得了高血压或心脏病不就是业报嘛。
天佑:可能也是性格不同吧。有的人怕死,有的人不怕死。我现在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老张:这倒可以成立,因为性格确实是前世习气的等流。
天佑:因为性格决定了当下,对于许多因素的取舍。包括是否注重身体,是否追求解脱,是否乐意花更大心血代价学习大乘。但是性格这个东西,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呢?我从小学习的马克思学说主张后天养成。而佛教,肯定主张先天习气。您怎么看?
老张:性格应该是先天之因与后天之缘吧。
天佑:恩。
老张:先天的习气,在后天放任不管和经过教导,还是有所不同的。举个例子,如果是个修行人的转世。如果没有系统的培养,他很可能还是个好人、善人,乃至继续修行。但是如果遇到类似藏地培养转世灵童的环境,那么又是另一回事了。
天 佑:后天的教导,我觉得是一种外表的伪装。修行人转世,如果在红尘中,虽然会迷惑,但 是一旦遇到缘分,会一下子选择正道。所以还是先天具决定因素吗?但是他们遇到正法,会有超过常人的领悟力。藏地的不算,如果真的夺舍,转世,那真是登地境 界了。我始终觉得,先天因素超过后天培养。
老张:先天具决定因素吧。否则累劫修行就没有意义了。
天佑:老张现在在修什么呢?
老张:我呀,老实说,真的没有系统的修,主要是工作太忙,只能抽点时间持咒。主要是念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心咒和莲师心咒。每个星期坚持修一两次上师瑜伽。
天佑:哦,真不错。上班族能做到这样不容易了。推荐一个人——吕瀓。看看他的书,真的很棒。不过老先生没有接触过藏传,对于汉地的佛法,颇有心得。
老张:我学佛有20多年了,早年在大学时,参加过佛学会,当时曾经跟随南传法师学过数息观、慈悲观,还有经行。
天佑:南传最精彩的,就是止观技巧。
老张:吕瀓先生我知道,看过他的一些文章。他的老师欧阳竟无居士的东西,我也看过一些的。
天佑:恩,民国时候的佛教,真是灿烂。出了法尊、能海这样的大大德,为汉藏佛法的交流,奠定了扎实基础。
老张:我学佛早,可当时只是接受了灌顶,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听教授。甚是遗憾。没想到,后来有了互联网这个神妙东西。
天佑:哈哈。是的。网络时代真好。这个时代,再也不需要玄奘这样的取经大师了。我一直都把龙树看作是印度的第二佛陀,而宗喀巴则是藏地的第二佛陀。
老张:呵呵,汉地的第二佛陀就是智者大师了。最近央视播出的《千年菩提路》就把智者大师称为东土释迦。法师,我有个提议,如果你觉得咱们今天这段对话还不错,不妨稍作增减,编辑一下,然后以对话的形式,放到你我的空间。你觉得如何?
天佑:哦。这也是我的习惯。很多思想是在交流中迸发的,不过要多编辑就是了。我们谈到的东西,跨度太大了。嘿嘿。还有,老张,说实话,今天我们聊的东西,很大部分,我不敢公开的,最多自己保存。如果在国内发这样的文章,会被口水淹死。到时候我编好了发给你。
老张:哈哈哈,当年生公说法,不也是差点被口水淹死,幸亏昙无谶翻译《大般涅槃经》及时传到了建康,在生公还在世时就能证明他所说的“一阐提人也有佛性”是符合经义的。
天佑: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师傅,肯定出不了师。
老张:确实如此,不仅佛道如此,这也是儒家传统呀。韩愈不是写过著名的《师说》嘛。
天佑:我始终认为。方便不能以变质正法为代价。
老张:确实如此,巴利文圣典里有句ehi-passiko,翻译成汉语就是“请来看吧”。在佛世,你爱来闻法就来,不来佛陀也不会去把你强拉过来。
天佑:我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土壤,就有什么样的果实,社会决定了佛教。正如印度佛教的逐渐发展,也是顺应印度社会现实使然。所以有点无可奈何。所以真正的皈依,必要是先能见法,才能信愿奉行。
老张:呵呵,我曾经跟一位藏族喇嘛朋友说,佛世是以质取胜,佛灭后事以量取胜。他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你看现在藏地的大寺院,少则几百,多则千多两千僧众。单单一座庙就比佛陀在世时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出家比丘来得多。
天佑:自身发展和吸引大众。这居然会是矛盾。真是悲哀啊。毕竟大众,不愿出离啊。这个,佛陀也没办法。
老张:呵呵,很多先进的师兄一直问我,修的是什么法门,要赶紧修,不然就来不及了,等等等等。我说,此世的因缘让我无法走上出家的专业修行路(至少目前为止是不可能),那么我就老老实实做个护持出家众的白衣居士好了。
天佑:唉,百千万劫,能够遇到相应的法门已经不易。说来不及?不如先慢慢来,等选对路子,要紧。佛陀时代,也有外护和内护么。没有外护,僧团也无法生存。
老张:所以我一般上见到出家众,都会按照南传的传统,行下跪三拜礼,同时也会尽己所能供养僧众。
天佑:恩,南传的僧,真是很震撼。原来我出家以前。有一次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南传打扮的法师。一下子眼泪流下来了。很奇怪的。因为一点感情因素都没有,心理很平静,不过就是流泪了。所以真是缘分吧。
老张:是呀,我那天和北京的佛友网聊时,就提到了南传的这一特点。南传出家众是三衣不离身的。
天佑:在佛陀时代,他们是全付家当随身走的。那符合游行的特点,也是游行的需要,随处是饭票,随处是卧室。
老张:就算长相可能不怎么样,但是橘黄色的袈裟往身上一披,就给人一种威仪三千的感觉。至少形式上是如此。
天佑:是啊。毕竟那是佛陀穿过的衣服。
老张:不像汉传的僧人,除了做大法事才批袈裟,平常都是便服(在古代确实是便服),确实令人看了很难从外表上生起恭敬心。
天佑:在汉传虽然平时不穿这个衣服,不过时刻不离身是真的。居士们也建议供养。能海上师在五台山推广的大量衣,倒是可以参考的。就是内穿汉地的,外面围三衣。
老张:那是,像智敏上师那样的吗?
天佑:对啊。不过汉地的钩环也是有说法的,所谓四分律的标志。汉地都是受四分律,所以用钩环。而藏地不用四分,所以不用。
老张:嗯,不论有钩环没钩环,我说的是,这原本应该是不离身的,但是汉传的僧人,一般只有在做大法事时才穿,平常讲经说法时,也未必见得有穿的。所以予人以不够庄严的感觉。
天 佑:其实,礼拜的是衣服,而不是人。汉地这里,被所谓的“依法不依人”给闹糊涂了。而 且,教育不到位,导致的发心不正。也是一个问题。我经常对居士说,我脱光了,你们一定不会拜我,所以你们拜的是三衣,是三宝,不是我这个肉身。玄奘法师有 句名言:“泥龙不能赐雨,求雨还得求泥龙。凡僧不能赐福,然而求福还得要去供养凡僧。”
老张:那是,敬的是袈裟。
天佑:哦。哈哈。去年年底,在新加坡玩,回来时,胡乱写的。
老张:在您的博客上看到《狮城印象》,我这个新加坡人自然就会去拜读一下啦。
天佑:哈哈,新加坡人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对历史、民俗的保留、继承。所以这次去住了一个月,真是很开心。
老张:嗯,孔子曰:“礼失求诸野。”新加坡算是保存传统文化的“野”了。
天佑:谁让“中原天朝”被运动了呢?
老张:嗯,刚刚拜读了法师《判教略述》一文,有些浅见,想与法师讨论一下。
天佑:说吧。
老张:三士道之说,始于阿底峡,本是印度故物,宗喀巴只是加以发挥而已,但这是一种修学次第上的安排,似乎与判教没有直接的关联。此其一。藏传佛教的判教,有所谓四部宗见之说:即小乘经部与有部,大乘中观部与瑜伽部。另外,宁玛派亦有九乘判教之说,即著名的宁玛九乘。
天 佑:关于三士道,如果站在上士心证的角度,根本没有三士,下中二士只是心路历程,一个 方便,不是根本。但是很多人不懂,以为种性有三,故有三种层次。所以确实,不属判教。藏传佛法的判教,确实如您所说的那样。不过我文章着重写汉地佛法的判 教,所以文章没有在藏传一块多施笔墨,所以没有提及。我把您提到的几点补进去,让文章更完善。谢谢您。
老张:嗯,不敢不敢,纯属浅陋之见。
天佑:不是啊。老张真是难得一见的通家。现在真的很少见您这样专业的人了。
老张:对了,您上次来新加坡呆一个月期间,有没有到光明山去看看?
天佑:有啊,几个大的道场都去了,双林寺、居士林,四马路观音庙,都有去。新加坡土地那么紧,还有那么大规模的寺院,真是不易。
老张:光明山的宏船老和尚纪念馆有没有去参观过呢?
天佑:有,我去的时候,正在打水陆。
老张:我上次去参观时,纪念馆里收有老和尚的遗物,其中有一件是缅甸文的《阿弥陀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就是《阿弥陀经》,不然也是其他的大乘经典。
天佑:这个问题我们曾经研究过。也翻阅过民国时期的许多研究文章。发现了一些由缅、泰、傣等文字书就的大乘经典。很少就是了。
老张:不知道您看过《南传菩萨道》一书吗?我看了之后,觉得虽然巴利文圣典没有很多大乘经典,但是不见得没有大乘佛教的一些教义。比如,大乘佛教讲菩萨的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而巴利文中也有十波罗蜜的教授。
天 佑:这个问题我抉择过,也请教过上座的和尚。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只尊崇上座部藏经 (五阿含、律论),其他的,我们不看。”当然,也有开明的上座部僧人认可南传菩萨道。可能这就是古板上座、和开明大众二派的风格不同吧。久来如此。不过, 站在大乘的角度,可以看到,小乘有很多理论,支持大乘。翻过来,站在小乘的角度,也能找到好多大乘经典,支持小乘。个人观点不同吧。
老张:因为我本人身兼三系传承,觉得很多宗派分歧都是人为所致。
天佑:这个我同意,非常同意。很多矛盾,都是被人为扩大的。
老张:佛陀在世就已经有过瞎子摸象之喻。
天佑:但是这是没办法的。毕竟,张开眼睛的人是少数啊。大多数人,还是在盲人摸象。而且有个很麻烦的问题,在盲人开眼之前,如果他已经获得了话语权,且被人为抄作,那就造成了新的分歧和争端。所以历史上,几次法难,大多由此而来。
老张:那是。
天佑:所以佛陀在世,还有权威作仲裁。佛陀涅槃之后,没有绝对权威了。便开始慢慢有了分歧。
老张:呵呵,即使佛陀在世,也有提婆达多起来造反。从某个角度说,佛世已经有了分歧,至少已经埋下了分歧的火种。
天 佑:所以我觉得,都是众生业力吧,没办法。佛世就有好多人信提婆的。根据玄奘大师的记 载,当时印度还有不拜释迦牟尼的提婆僧团。我个人认为,火种有两大缘由,第一个是理论上的:十四无记。第二个是制度上的:僧团一直是经验主义。佛陀以经验 教导后人,然后一代教一代。在佛世,阿罗汉多,当然没问题。然而后世,凡僧多,那就只能一代不如一代了。
老张:我甚至怀疑,有些主张食肉断大悲种或菩提种的大乘经典,可能是出自提婆僧团。因为根据巴利文圣典,佛陀在世时,已经明确裁定不得议论此事。当然,我得事先声明,这是站在学术角度,不是信仰角度。
天 佑:嘿嘿,老张真是行家,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不过我们永远是佛教徒。老张的这个观点, 提醒我了。似乎佛教历史中,最早提出素食的,就是提婆。不过大乘里面,有关吃素经典,都比较后出,包括《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 十》,又称《梵网菩萨戒经》、《梵网菩萨戒本》)。
老张:这点,净空法师在开示时,也说得很清楚了。他说,中国僧人素食,并非佛戒,而是梁武帝的倡导所致。
天 佑:这个问题我也抉择过。因为搞学术的佛子,和重信仰的佛子一直在争。但是有《梵网》 出来,又不好说不是佛戒。因为无法证明《梵网》的出处,所以没法把这个问题最终说清楚。是先有素食的主张,后被编入《梵网》。还是先有《梵网》,后才有的 素食主张呢?我专门写过《辨吃素》一个东西,是站在“实用”角度上的。
老张:但是,很明显的是,是提婆先提出素食的主张,而当时经典还没有结集呢。
天佑:但是,提婆之前,是否会有外道思想影响提婆呢?而外道思想同样可以影响后期的大乘。
老张:素食本来就是婆罗门教的传统,四姓中的婆罗门就是素食的。这个传统,早在提婆之前就有了。
天佑:我刚才考虑了一下,很多问题,理不清,因为印度不重历史。很多史料无从考。关于素食这个问题,有一部经典很重要,就是《梵网》。《梵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出自印度、还是出自中国?因为素食,上升到戒的高度,就是《梵网》导致的。
老张: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
天佑:如果梵网成于印度,那么就是外道思想影响了后期的大乘,导致了这部经典产生。如果《梵网》成于中国,那就问题更大,因为《梵网》还提出一点,毁坏色身以供养三宝的思想。这个也是很多争议的。
老张:《梵网》据说是由鸠摩罗什大译师所译。
天佑:所以我一直觉得,追根问底目前做不到,因为缺乏证据。史料太少。《梵网》里面一个是素食思想。一个是自残的思想,一直都有争议。
老 张:这个问题我这样论证,藏文译经中,是否有《梵网》呢?后来发现,藏文的《梵网》是 从汉文中转译过去,并非直接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藏地译师大举翻译印度佛经时,印度还没有经历最严重的法难。虽然当时印度的佛教势力已不如孔雀王朝和贵 霜王朝的鼎盛期,但是经典还在,佛教仍然有许多大师。藏地大量译经是唐宋之际,当时汉地也有很多僧人去印度取经的,如玄奘和义净。像《梵网》这样一部重要 的经典,如果印度本土尚有梵文原典,相信后去取经的译师,如玄奘义净,乃至藏地译师,还是会重新翻译的。显而易见,当时的印度,并没有这样一部经典,否则 不可能逃出汉藏两地进入印度取经的诸多译师的眼角的。
天佑:藏地的传承, 是最好的史料。可以从传承上,找到翻译过程的线索。藏地一直好像是遵 从瑜伽菩萨戒的。我个人觉得,几部菩萨戒,只有瑜伽还比较对路。不过一直都没有推广开。历史上唐朝以后,基本都是《梵网》的天下。瑜伽菩萨戒这个东西,是 直接传承自印度的,而且有依据,玄奘翻译《瑜伽师地论》,就是最好的证明。玄奘留学五印,如果有这个梵网律,他肯定会带回来,不过可惜没有。
老张:当时的印度,应该还是有条件保留梵典的,藏汉译师都没有找到,说明《梵网》可能不是出自印度。
天佑:我曾有一个设想。戒律这个东西,肯定依附僧团。所以上座部有上座部律。有部有有部律。瑜伽有瑜伽律。唯独这个《梵网》,似乎与任何教派无关。
老张:很可能是出自中亚的胡经。鸠摩罗什是中亚胡僧,非印度梵僧。
天 佑:我是从“折骨为笔,蘸血书经”这个说法上分析的,因为用自残身体来作供养,这个思 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因为好像一切比丘律,都提出不能随便毁坏身体的。所以,一直感觉,这个是汉地编出来的东西。而且从十戒的内容看,也是融合了根本 四戒和瑜伽菩萨的四重,像是合编的东西。
老张:《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导,所以,这应该不是汉地的文化传统。
天佑:也是。
老张:至于“折骨为笔,蘸血书经”,《华严经》讲布施将近一百种,也有布施“内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血肉都可以布施。应该是同一种思路,《梵网》只不过是予以戒律化而已。
天佑:说到华严的内财,突然想到龙树的传记。如果这些资料可信,那么为法损身,就是大乘一贯的传统了。只是到了《梵网》,才被律法化。
老张:是的,藏密有所谓“施身法”,就是以观想方式,用自己的肉身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修行法门,与这个思想一脉相承。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予以戒律化,而是听人自便,你爱修就修,不修也可以的。
天 佑:我一直认为藏传很聪明,在技巧上保证了戒律和实践的调和。古萨理(施身法)只是用 观修,并不实践。不过就心证的角度而言,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借假修真,应该是调和一切意见,最好的做法了。这也是戒律和实践的调和问题。藏传注重有部律, 认为这个不能丢。所以面对两难,只能自决取舍。汉地很流行地藏菩萨的思想“众生度尽,方成正觉”。汉地从唐朝之后,就开始实行丛林制度,所以和印度的僧团 制度已经有了不同。
老张:嗯,我觉得理想化的中国佛教,应该是南传的威仪、藏传的次第和汉传的济世三者的合一。
天佑:对了。上座求证阿罗汉果和大乘求证无上佛果,两者一路么?
老张:当时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当时的大小乘之争,指的是大乘和有部的争论,关键点就在于人无我和法无我还是什么的。
天佑:大小之争,表面上看,是经典依据不同,其实内核问题是,佛果和阿罗汉果的究竟问题。
老张:但是南传上座部,在法统上与有部无关,源自是上座部中的分别说部派生的铜牒部,其主张和有部并不一致。
天佑:对,有部思想,可以在大乘中讨论。而上座部思想无法在大乘体系中讨论,因为依据的藏经根本不同。就好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各自按照各自的经典来对话似的。
老张:而在南传上座部中,确实是有十波罗蜜的菩萨道。上座部也承认阿罗汉果和佛果是有差异的。
天佑:十菠萝蜜未必就是菩萨道。虽然名相同,但是解释有差异的。
老张:当然不是大乘所认同的菩萨道,所以才标明是南传菩萨道呀。
天 佑:对“菩萨“的解释也不同呀。所以很头痛。上座部的三藏,是为了能证到阿罗汉果服务 的。都说一乘法,无二又无三,但是就是这个上座部佛法,似乎是脱离开来的,因为从最初的发心,到中间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似乎都不同。所以我一直把两者 分开来看的。认为就是两个东西,您觉得呢?
老张:你说的两个东西是指南传菩萨道和大乘菩萨道吗?
天佑:不是,上座对“菩萨”的定义,和 大乘对“菩萨”的定义。
老张:那是有差别的,但也不是完全的差别。因为菩萨的本义就是“觉悟的有情”。
天佑:只是两者觉悟的内容有所不同。
老张:所以,从这个最基本的“菩萨”定义来说,声闻弟子当然也可以称为菩萨,因为他们也是觉悟的有情。我想,南传就是根据这个理路,把菩提分成三藐三菩提、辟支菩提和声闻菩提三类吧。
天 佑:现在有两种思想,比较具代表性;一种认为,站在解脱的层面上而言,阿罗汉果也是究 竟的果证,所以阿罗汉果也能作为究竟的结果作为目标。另一种认为:阿罗汉果并不能真正达到解脱,只是一个过程,只有佛果才最圆满,所以证得阿罗汉果之后, 还要继续证佛果。于是不如直接求证佛果。
老张:这一点,我觉得阿罗汉果已经了生死自无疑义,否则就是否定阿含法教。
天 佑:关于声闻、辟支、佛,三者的区别,上座部认为内证都一样,只是能力有差异,并且佛 是最先,辟支佛虽然也是自然觉悟,不过毕竟不是第一个,所以称为辟支佛(摩诃迦叶就一直认为,如果佛陀不出世,那么他会成为辟支佛,因为佛陀出世了,所以 他成了声闻),而声闻是必须要由佛启发,哪怕一言一行一点拨,而成解脱的人。
老张:是呀,所以我说上座部也承认佛果和阿罗汉果是不完全一样的。
老 张:《南传菩萨道》一书写道:如前所述,三类菩萨(未来佛)在各自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 罗蜜之后,即会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maggabana),以及能知一切事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他们同时也获得了 无限(ananta)与无量(aparimeyya)的佛之特质。这些特质是真的太多了,若一尊佛只是颂扬另一尊佛的素质而不谈及其它事,当一个大劫结束 后,这些素质还没能说完。已证得这种菩提,在三界中没有相等的众生之圣人被称为一切知佛或正等正觉者(三藐三菩陀,Sammasambuddha)。
当在两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辟支菩萨即能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但是他却不能证得一切知智和十力智等。这类圣人被称为辟支佛。
三类未来弟子在各自的期限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依靠一位导师(即佛陀)之助而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证得弟子菩提的圣人被称为弟子,他们是上首弟子、大弟子或普通弟子。声闻弟子所证得的只是“四道智”,没有佛果所有的“一切事的一切知智”。
天佑:这个是对的。不过上座的思想似乎不追求能知一切事的一切知智,断结和不受后有才是他们的目标。
老张:那是的,但是他们也不否认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的目标,只是他们不主张去追求,但也不会反对吧。
天佑:那么成佛还是成罗汉,是因缘决定了。这就是唯识中的五种姓思想了。
老张:所以,南传僧众中,还是有行菩萨道的人,但是很少就是了。
天佑:南传好像很少提及“更高的目标”,以及相关的一切内容。那么个人选择大乘和小乘,是因缘决定的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人喜欢大乘,有人喜欢小乘,是什么决定的。
老张:是很少提,但不能说经典里没有,就像汉传经典里,也有四念处等等的经典,但是很少人学习呀。
天佑:也是。南传经典,大部分都翻译来了。呵呵。少有人看就是了。
老张:还别说南传经典,北传四阿含早就有了。
天佑:律也有啊。
老张:好几代大藏经都有收的。
天佑:还有论,舍利佛毗昙和南传的阿毗达摩,几乎可以对应的。
老张:关键是在唐代。
天佑:这个问题想听听你的意见,选择大乘还是小乘,是什么决定的?是悟道深浅决定?还是先天资质决定?还是往世习气决定?
老张: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其实很肤浅也很简单,很可能是和你所成长的环境的佛教是什么类型的佛教决定的。
天佑:后天的缘分?但是我确实遇到很多人,学大乘好多年了,后来突然转去学习南传。他们说,似乎就是一看就相应。
老张:我觉得很多佛教徒把佛陀的业力思想简单化了,往往以为造业都是前世在造,好像跟这一世无关。
天佑:似乎种姓决定。对啊对啊,我一直都不看好三世因果说,把问题都无记化。任何问题都推到前世后世,这可不负责任。我很喜欢荣格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因缘、业力,乃至习气,都是当下说的。推到前后世的虚无,那就没有实践意义了。
老张:比如有些疾病,本来就是这一世的生活饮食习惯所造成的,结果却说成是前世造了什么恶业,于是这一世就得了重病等等。这似乎是命定论,不是佛教的业惑缘起论。
天佑:嘿嘿,老张说到我心里去了。如果是命定,那就无可奈何。导人迷信啊。
老张:比如,你明明知道吃太多高脂肪的东西,八成会得心脏病或高血压。这些都是现代人的常识。可是,你明明知道却听不进去,这不就是惑嘛,而吃不就是造业嘛,最后得了高血压或心脏病不就是业报嘛。
天佑:可能也是性格不同吧。有的人怕死,有的人不怕死。我现在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老张:这倒可以成立,因为性格确实是前世习气的等流。
天佑:因为性格决定了当下,对于许多因素的取舍。包括是否注重身体,是否追求解脱,是否乐意花更大心血代价学习大乘。但是性格这个东西,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呢?我从小学习的马克思学说主张后天养成。而佛教,肯定主张先天习气。您怎么看?
老张:性格应该是先天之因与后天之缘吧。
天佑:恩。
老张:先天的习气,在后天放任不管和经过教导,还是有所不同的。举个例子,如果是个修行人的转世。如果没有系统的培养,他很可能还是个好人、善人,乃至继续修行。但是如果遇到类似藏地培养转世灵童的环境,那么又是另一回事了。
天 佑:后天的教导,我觉得是一种外表的伪装。修行人转世,如果在红尘中,虽然会迷惑,但 是一旦遇到缘分,会一下子选择正道。所以还是先天具决定因素吗?但是他们遇到正法,会有超过常人的领悟力。藏地的不算,如果真的夺舍,转世,那真是登地境 界了。我始终觉得,先天因素超过后天培养。
老张:先天具决定因素吧。否则累劫修行就没有意义了。
天佑:老张现在在修什么呢?
老张:我呀,老实说,真的没有系统的修,主要是工作太忙,只能抽点时间持咒。主要是念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心咒和莲师心咒。每个星期坚持修一两次上师瑜伽。
天佑:哦,真不错。上班族能做到这样不容易了。推荐一个人——吕瀓。看看他的书,真的很棒。不过老先生没有接触过藏传,对于汉地的佛法,颇有心得。
老张:我学佛有20多年了,早年在大学时,参加过佛学会,当时曾经跟随南传法师学过数息观、慈悲观,还有经行。
天佑:南传最精彩的,就是止观技巧。
老张:吕瀓先生我知道,看过他的一些文章。他的老师欧阳竟无居士的东西,我也看过一些的。
天佑:恩,民国时候的佛教,真是灿烂。出了法尊、能海这样的大大德,为汉藏佛法的交流,奠定了扎实基础。
老张:我学佛早,可当时只是接受了灌顶,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听教授。甚是遗憾。没想到,后来有了互联网这个神妙东西。
天佑:哈哈。是的。网络时代真好。这个时代,再也不需要玄奘这样的取经大师了。我一直都把龙树看作是印度的第二佛陀,而宗喀巴则是藏地的第二佛陀。
老张:呵呵,汉地的第二佛陀就是智者大师了。最近央视播出的《千年菩提路》就把智者大师称为东土释迦。法师,我有个提议,如果你觉得咱们今天这段对话还不错,不妨稍作增减,编辑一下,然后以对话的形式,放到你我的空间。你觉得如何?
天佑:哦。这也是我的习惯。很多思想是在交流中迸发的,不过要多编辑就是了。我们谈到的东西,跨度太大了。嘿嘿。还有,老张,说实话,今天我们聊的东西,很大部分,我不敢公开的,最多自己保存。如果在国内发这样的文章,会被口水淹死。到时候我编好了发给你。
老张:哈哈哈,当年生公说法,不也是差点被口水淹死,幸亏昙无谶翻译《大般涅槃经》及时传到了建康,在生公还在世时就能证明他所说的“一阐提人也有佛性”是符合经义的。
天佑: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师傅,肯定出不了师。
老张:确实如此,不仅佛道如此,这也是儒家传统呀。韩愈不是写过著名的《师说》嘛。
天佑:我始终认为。方便不能以变质正法为代价。
老张:确实如此,巴利文圣典里有句ehi-passiko,翻译成汉语就是“请来看吧”。在佛世,你爱来闻法就来,不来佛陀也不会去把你强拉过来。
天佑:我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土壤,就有什么样的果实,社会决定了佛教。正如印度佛教的逐渐发展,也是顺应印度社会现实使然。所以有点无可奈何。所以真正的皈依,必要是先能见法,才能信愿奉行。
老张:呵呵,我曾经跟一位藏族喇嘛朋友说,佛世是以质取胜,佛灭后事以量取胜。他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你看现在藏地的大寺院,少则几百,多则千多两千僧众。单单一座庙就比佛陀在世时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出家比丘来得多。
天佑:自身发展和吸引大众。这居然会是矛盾。真是悲哀啊。毕竟大众,不愿出离啊。这个,佛陀也没办法。
老张:呵呵,很多先进的师兄一直问我,修的是什么法门,要赶紧修,不然就来不及了,等等等等。我说,此世的因缘让我无法走上出家的专业修行路(至少目前为止是不可能),那么我就老老实实做个护持出家众的白衣居士好了。
天佑:唉,百千万劫,能够遇到相应的法门已经不易。说来不及?不如先慢慢来,等选对路子,要紧。佛陀时代,也有外护和内护么。没有外护,僧团也无法生存。
老张:所以我一般上见到出家众,都会按照南传的传统,行下跪三拜礼,同时也会尽己所能供养僧众。
天佑:恩,南传的僧,真是很震撼。原来我出家以前。有一次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南传打扮的法师。一下子眼泪流下来了。很奇怪的。因为一点感情因素都没有,心理很平静,不过就是流泪了。所以真是缘分吧。
老张:是呀,我那天和北京的佛友网聊时,就提到了南传的这一特点。南传出家众是三衣不离身的。
天佑:在佛陀时代,他们是全付家当随身走的。那符合游行的特点,也是游行的需要,随处是饭票,随处是卧室。
老张:就算长相可能不怎么样,但是橘黄色的袈裟往身上一披,就给人一种威仪三千的感觉。至少形式上是如此。
天佑:是啊。毕竟那是佛陀穿过的衣服。
老张:不像汉传的僧人,除了做大法事才批袈裟,平常都是便服(在古代确实是便服),确实令人看了很难从外表上生起恭敬心。
天佑:在汉传虽然平时不穿这个衣服,不过时刻不离身是真的。居士们也建议供养。能海上师在五台山推广的大量衣,倒是可以参考的。就是内穿汉地的,外面围三衣。
老张:那是,像智敏上师那样的吗?
智敏上师的大量衣
天佑:对啊。不过汉地的钩环也是有说法的,所谓四分律的标志。汉地都是受四分律,所以用钩环。而藏地不用四分,所以不用。
老张:嗯,不论有钩环没钩环,我说的是,这原本应该是不离身的,但是汉传的僧人,一般只有在做大法事时才穿,平常讲经说法时,也未必见得有穿的。所以予人以不够庄严的感觉。
天 佑:其实,礼拜的是衣服,而不是人。汉地这里,被所谓的“依法不依人”给闹糊涂了。而 且,教育不到位,导致的发心不正。也是一个问题。我经常对居士说,我脱光了,你们一定不会拜我,所以你们拜的是三衣,是三宝,不是我这个肉身。玄奘法师有 句名言:“泥龙不能赐雨,求雨还得求泥龙。凡僧不能赐福,然而求福还得要去供养凡僧。”
老张:那是,敬的是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