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人才缺乏,严重影响创新国家建设进程


      我国制定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系统,使我们的国家进入创新型行列,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无疑是人才的挑战。人才是强国之本,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尽快从注重投资、过度依赖出口、资源利用效率低、对环境不友好向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看还不会出现高层次人才断层,但高层次人才缺乏已经是迫在眉睫。其次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留学热而加剧。在过去30年间,中国先后派遣了139万留学生出国,但是,到目前为止,仅大约28%学成海归,人才外流不可谓不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泡沫的破裂、高技术产业的萧条、加之“9·11”后美国加紧了对高技术专业留学生和专业人员签证的管制,中国留学生“海归”人数急剧上升,出现了人才回流。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将导致更多的留学生海归。同时,在海外的留学生也通过各种方式环流,报效祖国。但是,至少是近期的许多“海归”并没有在海外的工作经验。如果他们不能在海外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回国后成为“海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另一方面,高层次留学生滞留海外不归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海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工作,由于跨国公司在薪酬、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远优于国内院校和企业,又造成一流人才的国内流失。

     

     第三,十多年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工程,从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计划”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旨在解决高层次人才的问题。最近国家又推出“千人计划”,就是正视这个问题的再好不过的表现,而这一断层还表现在高层次企业人才上。创新中国面临的人才挑战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研究表明,在2015年前后,中国将出现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超过达到接受高等教育年龄的学生的人数,这无疑将使中国面临人才培养和使用更为严峻的问题。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年龄结构远优于中国,从而有可能使中国在吸引外资,尤其是高层服务业方面处于劣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大学扩招是为了增加内需,但似乎也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

     

      第四创新中国面临的人才挑战还由于如下现状:总体来说,现有的科学、工程和其他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毕业生水平不高。人才的水平问题不仅具体表现在不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一流院校的毕业生可与世界上任何院校的学生的水平媲美,但是刚刚升格为大学的院校的水平令人不安。大学教授不但人数紧缺,而且知识更新迫在眉睫,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得人才的质量问题雪上加霜。雇主都希望毕业生马上能使用,但又不愿向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员工频繁跳槽也使得雇主对在职培训心有疑虑。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尽管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人数为世界第一,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高等院校的在校和毕业生人数同样举世瞩目,但从政府、科研院所到内、外资企业,都在大声疾呼人才尤其是高质量人才短缺,人才的地区和层次结构分布不合理,优秀人才难于管理和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