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为今年银行业风险之首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为今年银行业风险之首

  央行和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作出的如此评估实属不易,也反映出央行和银监会高度赴责任的态度。地方政府控制土地资源,或把地方国企资产打包,从银行套取资金,地方融资平台实际上是政府的小金库,政府有钱好办事,问题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是使用者的责任感不同引起的潜在风险,问题是挤占大量中小企业所需的银行贷款份额!有的地方政府所占银行贷款份额估计在80%以上。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是政府给予划拨土地、股权、归费等资产,包装出一个从资产和现金流上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以实现融资目的,把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共事业等项目。这种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

  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急剧膨胀,官方估计目前已经达到3千多个,也有统计数据称全国四级政府融资平台超过8000家。由于融资途径主要靠银行贷款,在去年全国9.59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占高达40%,总量近3.8万亿元。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全部贷款余额已达到惊人的6万亿元。

  有专家指出,当前地方融资平台确实面临较大的财政风险,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可能的选择方法之一是限制地方融资平台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将信用等级评价引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进行限制,而当前对地方融资平台没有任何融资规模方面的限制。地方融资平台的规模可能将和地方的经济规模、财力以及偿还能力等指标挂钩,经济规模较大、财力较高以及偿还能力较强的地方将获得更大的融资规模。

  融资平台的雏形始于1998年的财政刺激,此後在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资金的推动下,重庆摸索出的国有投资模式最为知名。 当下融资平台的优势在于,一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二是在融资平台的掩护下,可将借贷资金转化为子公司的专案资本金,以便进一步做债务融资,数倍地放大财务杠杆,满足投资饥渴。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正在借金融危机下的财政刺激政策得以扩张;一旦形势逆转,财政收入下降,土地收益不能实现,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

  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券商正在向地方融资平台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弹药”。通道多种多样,能贷款则贷款,不能贷款还有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债券工具。无论叫做什麽,实质是一样的,化银行资金为资本金,增加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综合负债率到底是多少,对于资金流向和偿债能力的疑虑也从未消失。但金融机构们集体选择了相信政府。

  监管层和识者已有忧虑。风险之一是:地方视窗公司与财政水乳交融的关系,业界忧虑“现在有些融资平台,只管拿钱,拿到之后如何偿还并不明确,这是一个定时炸弹。”风险之二是:种种加高杠杆率的融资安排,事实上都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会迅速转好的假设之上的。一旦形势逆转,财政收入下降,土地收益不能实现,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正在借金融危机下的财政刺激政策得以扩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 新政箭在弦上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 风险正在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