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了之后,她跟我说:“我现在已经开始转变了,因为市场是很残酷的。经营者说,他们的批发商如果2个月卖的不好。他们会退货,所以让我深刻感悟到,知道多了买的可能才多,你的东西好不好不重要,被不被人知道很重要,所以我更加快速转为主动做点推广了”。
由此甚至暗自庆幸——幸亏自己还没有给自己增添那么多心理压力,否则就再也没时间或者精力去天马行空地做自由思想者了。
前日偶得数小时清闲,跑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家书店去“闲逛”,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或者以书名或者以包装吸引人,仿佛都在期待路过的读者把自己拿在手中,或者浏览或者翻阅一番;其实任何图书杂志,只要是摆在了书架上或者报刊亭里,大约都是希望更多的人偶尔翻到或者拿出一些钱来买会家细细品味的,更有甚者,多买几本送给亲友,更是分享的好方法。可惜的是,当下“书非借不能读”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不管是枕边还是车上厕上,都仅仅是把关注的重点略微改变一会儿,或者打法一些时间罢了。
感觉其实图书需要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某一类具体的人群。
那样的图书,内容都不太散,读起来都不感觉太累,都是能够用几句话就能够总结出来,但都有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与书名,都符合一定的商业逻辑。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局限在某几个甚至一个点上,他就会成为专家,虽然不能庞杂到博大精深的程度,但至少比较容易“混饭吃”,而且也容易被人贴上比较醒目的标签,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更有亲和力。感觉那个人虽然在媒体上或者主席台前、讲坛上不怒自威,但走下来就是邻家的大哥哥或者大姐姐。
细细想来,专家其实并不需要太过于高深的知识。
韩愈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他们的专业知识也好,分析也罢,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另一种手段与依托而已。
因为只有具备了亲和力,才能让人更容易接受,所谓的专业知识就都成为可以拿来兜售的东西,所谓亲和就是让人感觉自己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是要吃饭的“俗人”。
物质世界,人人充满了欲望,所有人都表现出对物欲的极度渴求,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对浮躁的世俗社会的膜拜与追求。都要去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拼搏进取,甚至期望得到更多,付出更少。很多人都在不惜为五斗米折腰,因为精神是难以脱离物质基础的。
思想比专家自由,比专家雄辩,比专家更执着。
一个思想者很难进行自身定位与自我营销包装。大概这也符合“医不自医”的原理。
你不能让思想者成为实施者,更不大可能成为行者,思想者知道有所为,但更知道有所不为。而思想者更容易做的是思想的无疆,而不是行万里路。
思想者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逐渐凝聚成无形的力量。
“思想定乾坤”的口号是一个颇为值得称道的目标。
思想无疆,能力有限,市场的认同更是有限。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认同感,而是现实的物质要求不允许。
所以思想者一定要画地为牢甚至作茧自缚才能够有价值。
思想者成为专家,或者落地生根,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者如蜜蜂般勤劳,但欠缺的是专注。思想者在花蕊之间飞舞,最终却注定不会享用所酿造的蜂蜜。
思想者贪婪,会尽量挖掘并搜刮自己的每个脑细胞;但那些细胞并不会由于被搜刮而丧失生命力,更不会因为被挖掘而失去根基。
思想如一束光,是用来指路的,可以帮助别人照亮前方的路,思想者是在陪伴别人,让他们在孤独的时候不寂寞,在迷失的时候更坚定。
思想者敏感,会对任何一点刺激都反应过激。
一个很有悟性的人,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思想者有坚定的信念,但不会轻易地就付诸行动。
思而不学则殆。言而不行则难以立足。
当一个人被剥夺了思想的权利,就会沦落成为行尸走肉,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在内心已经死了。
思想者精于思但惰于行,天马行空般的自由自在,不会让任何人成为自己的羁绊,也不会成为任何人的附属物。
思想是空虚,所以思想者就需要对每一点思想都要讲清楚。即使是在左右互搏,都要尽心尽力。
思想是一种挖掘心灵的武器。
思想本身不创造价值,却是价值增加剂。
思想是一种化学物质,而很少有物理属性,甚至可能是成功的必要元素。
思想者的生活方式必须是离群索居,必须享受孤独,必须生活在与众不同的意识空间之中。把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文字整理出来,并与更多的人分享。
思想是有杀伤力的,但单纯的思想却是软弱无力的。
思想只有依托在物质基础之上,才能够成为璀璨的成就。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