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了价值中国网,搞点什么见面礼为好。想来还是续一下前缘。发现价值中国网一篇关注我的文章《刘彦明:找寻医疗行业的“ten bagger”》 搜索网站google上的访问量很大,就留意起这个网站,时间就过去了两年,该网站也越来越有影响了。
索性就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今天就评述一下医改动态。
事件: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各省选择1至2个城市试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为群众提供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一)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二)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和运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增强公立医院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三)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 策,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补偿的机制。(四)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五)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 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评析:诸多领域的改革均和摆脱计划经济(或者四人帮)对体制、人性的束缚有关,医院的改革却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属于邓公理论关注的重点,胡总对和谐社会的批注是其理论基石,而实践成效还需下届政府宣传总结。
笔者从2003年起开始关注医疗体制和医院的发展趋势问题。早期也是个市场派,2003年写过 《医院转制与上市前景分析》专题报告,企图以机制转换提高医院的运作效率和医疗资源的社会配置,逐步认识到中国崩溃的医疗体系需要动大手术。2005年6月6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以前一直被宣传为成功的中国医疗体制被公开媒体贴上失败的标签,虽然卫生部开头批驳该观点,但半年后发现承认该事实更有利于其地位。也是在同一天,中国的上证指数跌破了1000点,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股权分置、医药不分的两个领域在同一天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此前后,笔者已经在用思索特研究体系思考着两个领域的非线性问题,并 取得了积极成果。认为宏观主体公益性和微观主体趋利性构成医疗产业运行的基本矛盾,导致医疗市场不断游走于规范与混乱之间。三医问题(医疗、医院、医生) 和三药问题(药品、药厂、药商)的妥善解决仍依赖于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认识。这些前瞻性研究成果的成效也提供了资本市场、新医改进程的时间表。 比如2006年提出新医改特征为四个适度替代四个过度,《医药行业2006年:大局将得以改观》;2007年《迎接医疗行业大变革的启动年》。 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和医药分家的推进最终将建立制药上市公司以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品种创新为导向的战略目标,过度融资和过度广告宣传等历史包袱将转化为产能利 用率提升和品牌积累等提升业绩因素,国内医药市场的高成长性有利于上市公司实现长期价值回报。这和卫生领域、资本市场当时的悲观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 的《卫生经济研究》、《中国证券报》对此相关现象均有解析的文章。
上述内容主要是提供笔者公立医院改革的研究框架,便于来访者取其所用。昨 日出台的意见并没有什么新意。政府投入已经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而看病贵的问题根本是个效率和腐败问题。政府需要考虑投入社会效率问题,如何和微观主 体的经济效益挂钩就存在激励和约束的问题。医药脱钩是必然的,医疗行业本身是服务性行业,要打破处方权的垄断必然要迈出这一步,但要防止处方垄断权的转 移。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应该拥护这一政策,因为唯如此才有职业的尊严和社会价值。医务人员的激励需要和工作量、服务水准挂钩。还是以前的观点,北京公交系统 的四折原则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政府的社会效率考核指标与微观主体逐利性的矛盾用疏导、透明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关键是利益集团会千方百计 延缓有利于人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