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是很艰难的,也很难准确。然而,还是有很多的机构喜欢预测。特别是楼市与股市,更很难说的准。只能是一种参考。还有要随着形势政策的变化,而调整变动。2009年房地产的狂涨与地王的出现,几乎都超乎所有人的预料。进入2010年,国办11条的出台,利率的调整等政策不断出台,楼市,地产业会走向何方呢?
1 金融政策要回归调整
专家认为明年的金融政策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调整,一是针对个人的按揭贷款,应通过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首套与二套房贷款条件之间差别化政策的执行力度,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二是针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在要求企业增加供应量的同时,注意防范风险。目前,已经进行。
2 房源供应:前紧后松
今年上半年住宅建设开工量不足,同比出现了较大下滑。直到下半年楼市回暖火爆后,开发商才又加快了开发建设的步伐。受此影响,明年上半年楼市整体的供需关系仍然比较紧张,尤其是主流产品更是如此。一手房在售存量不断减少,这种状况在2010年一、二季度不会有明显改善。即便到了三、四季度,供应量有所增加,但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会出现。
3 土地市场:严控供应
城中心土地供应越发稀缺,从土地供应结构来看,明年将着力增加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应量。国家明确表示,明将重点支持用于建设居民自住型、改善型等各类政策性住房。
受中央政府调控的影响,各级政府必然要加大对土地价格膨胀的控制,这也必将抑制明年的土地价格上涨速度,阻止疯狂拿地冲动。
4. 征物业税:有望先行试点
今年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发布"2010年经济蓝皮书"。专家组指出,在2010年和2012年,我国可进行收取物业税的试点改革。
关于开征物业税,近几年一直纠结着楼市。每逢房地产投资热度高峰,市场都会自上而下发出开征信号。不过,尽管政府多次提出这一敏感话题,却一直只闻雷声不见雨点。这让明年究竟是否进行物业税试点又成了一个谜团。
按照国际惯例,物业税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缴纳一定税款,且税值随着不动产价值的升高而提高。物业税其实是把原有涉及房地产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等多种税费统一,把一次性的大额费用转化为分年度支出,其本质上则是对房地产征税方式的调整。一旦开征物业税,就会大大降低购房者在购买、流转过程中的成本,而其在持有环节的成本将大大提高。这也必将抑制投机型房产投资行为的冲动,从而起到净化市场秩序、防范泡沫的作用。物业税的开征首先要带来土地产权制度的改变。这是我国推行物业税的最大难点。其次,需要对个人房产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还要对征收标准进行确认,其中如何区分自住和投资界限、如何根据不同时间节点评估房产价值都是难点。尽管开征物业税困难重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其对于规控房地产市场秩序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开征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5 产品特点:豪宅盛行
市场、政策两方面利好效应的叠加作用下,各地房地产商品住宅市场总供应量将会大于今年。从产品供应特点来看,因为城中心地块的逐渐减少,中心以往将成为明年的供应主流,基于市场对品质住宅需求的回归,这些近郊的低密度生态大盘有望受到追捧。
城中心项目越发稀少,明年的新盘仍将保持容积率高、价格走升的特点。今年年底开始,不少烂尾楼盘活再入市。预计明年仍有不少这类产品入市。这些项目多数位于城市中心的热点商圈内,以商业立项为主,预计产品形态也以密度较高的城市精装公寓为主。一方面,平稳发展拒绝暴富的调控思路已经开始控制楼市下一轮走势;另一方面,市场的火热也将促使开发商着力于比拼楼盘魅力。因此,无论是普通住宅还是"豪宅",无论是在城中心还是近郊,"品质化"都必然会成为明年的楼市主题。
6 房价:物极必反
2009年房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都是令人惊讶的。造成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如刚性需求、投资性置业、产业转移、通胀因素、开发商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在2010年仍将继续作用于楼市。2010年房价的总体走势仍然会保持上行。之所以这么判断,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走势、投资环境、通胀因素等宏观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另外一方面是由于2009年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地王屡创新高,在成本因素作用下,未来的房地产价格必然会出现上涨。此外,从需求层面来看,由于大城市效应,不但刚性需求旺盛,投资性需求也比较强大。多重客观因素的叠加作用下,2010年房价仍将保持上行走势。
总体上行走势中不排除房价局部性、阶段性的回调可能。主要是由于刚性关系和具体产品来决定的。某一时间段、某一区域,产品同质化、集中入市等都会造成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为了销售产品,开发商会出台相关措施,如打折、促销、降价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2007年楼市疯狂的结果是2008年的骤冷和全行业的悲观。2009年的突然回暖和价格飙升至新高点后,截止到目前,行情并未有转冷的迹象。众多机构专家对明年的房价预测都相当乐观,但还是要提醒大家记住那句朴素的大实话,物极必反。
2010房地产行情预言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