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在2月4日北京晚报发表 蒋举
自从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人承诺自己减排之后,房地产界就掀起了一场“低碳”热,一时间,有条件的和没条件的、真“低碳”和走过场的都在摇旗呐喊,“不低碳就要落伍”成为潮流。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给全世界的人作出了一个表率,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凡的力量,但也就是这一年,迅猛发展的中国也成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大国。负责任的中国人正在从各个方面寻找自主减排的途径。据统计,每新建一平方米的住宅会有0.8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仅北京一年就一千多万吨二氧化碳因为新建住宅排放进入大气,这也是地产人必须引起警觉和必须马上着手解决的。
何为“低碳”,尚无行业标准
这一轮低碳话题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但究竟什么是低碳产品、我们今天运用的技术究竟降低多少能耗减少几多排放,都还没有一个官方标准,不过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要“低碳”,必先节能。
原首规委副总设计师谢远骥对记者说,虽然大家都在喊低碳,但究竟什么是低碳住宅,现在没有国家规范,房地产企业把自己的产品说成低碳不太严谨,但终究是好事,大家先有了这种意识,将来一定会逐步明晰标准。
中国奥园总裁助理梁秀蕾女士说,现在谁都知道低碳的必要性了,在国家标准没有出台之前,企业除了“喊”以外,还要先做。技术是日新月异的,理念也是随时更新的,开发商今天该做的,就是把最新技术合理地运用在住宅产品中,先减排,不要怕后人超越。
正像梁女士说的,开发商对于低碳住宅的推出,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自主研究新技术,大胆实践用于建筑。通州某楼盘在09年率先推出低碳住宅的时候,从5个体系节能减排,主要是外保温、天蓬采暖、置换式新风系统、和能给家用电器自动断电的智能家居系统等,而几个月之后,“长安8号”项目首次对市场“亮相”,却使用了12个体系的减排技术,粱秀蕾表示,一定做今天最好的“低碳”产品,因为技术在不断更新,马上就会有人超越你,对于减排这样的社会责任,你只有先尽自己的全力,别人再来借你经验超越你,产品才可能越来越尽善尽美。
业内人士:为“低碳”自愿组织起来
在官方标准未出台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自愿组织起来,互相交流经验、沟通技术、推介好产品,为“低碳”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之家低碳发展联盟”专家组成员陈栋博士介绍,他们发起的这个社会团体,经常组织一系列活动,将“低碳”的理念传播至全社会,体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理念;更向房地产行业宣讲低碳节能理念、阐述行业发展趋势、推介优秀案例、推介优秀产品并每季度组织一次“低碳发展会议”,组织政府领导、专家、房地产企业和建筑部品企业共同探讨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方式、市场环境、各项举措。
1月19日在北京饭店,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联合新浪乐居发布“低碳住宅技术体系”受到现场开发商一致响应,潘石屹、任志强、李晓林等众多知名开发商老总上台签名支持低碳住宅,共同倡议更多开发商加入低碳地产行列中来,万科副总裁毛大庆说,在一个国家需要绿色和低碳的时候,建筑应该首当其中,而万科在今年提出的三个目标中,也将新开工住宅的绿色标准纳入其中。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向在场的近千名业内人士发布低碳住宅技术体系,整个体系分为八个部分: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增加碳汇。这也是首次在房地产业内提出的低碳技术体系,让房地产开发企业能直观的看到这个体系的结果,走出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现状。
“低碳”也怕走弯路
我们可以从国人和企业的行动上看出低碳的决心,一切宏远目标已经从脚下开始,但我们不得不担心,即使“低碳”这样的造福人类的活动,也可能被利用或走弯路。
在上述企业和团体为节能减排奔走呼吁或身体力行的时候,也有人在利用“低碳”主题为自己找卖点,多加了一套断桥铝合金门窗就自称“低碳”、弄一套中水系统便宣传“减排”,也有项目用“低碳”的说辞为涨价打幌子,“低碳”究竟是不是要挑起新的一轮价格不透明?
另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专家说,“低碳”的前景不用质疑,但是我们必须要量化这个标准,现在的房价已经“被买不起”,加进去“低碳”的成本,是不是更离谱?另外,有些产品的低碳体系已经超出了节能减排的原始动议,反而用高科技追求极端的人体舒适,比如说新风系统、恒温系统等,看似是为了节约能耗,其实为居住者提供了超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是不是有必要现在画个问号?人体完全能够适应四季变化、冷热交替,打着“低碳”旗号造出来的“育婴室”,只能降低人类对自然的防御能力,不值得提倡。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