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第三封生日寄语:习惯与文化


你今天四周岁了,你今天看到小朋友就很认真地告诉说,“今天我过生日”,然后笑咪咪地接受小朋友们的生日祝愿……你真是长大了。如前所约,今天我给你写第三封生日寄语。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还想强调一句:任何人、包括我的“寄语或建议”,都只是建议,你要自己独立思考。

 

今天我想和你来聊一聊“习惯”——

 

We live our lives in chains and we never even know we have the key!

                            

                                                                                    ----Already Gone, The Eagles

 

一、你的习惯决定你的命运

 

最近中国企业界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就是:“90年代读德鲁克,21世纪读稻盛和夫。”我理解这句话大体的意思是说,稻盛和夫谈了更多“价值观”、谈了更多“心的力量”,而德鲁克多是在谈管理,很具体的管理,似乎有些“过时”了,似乎显得过于技术化和形而下。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价值观当然很重要,但是,没有一项结果是由单一原因产生的——(一)只有价值观,没有管理、也没有执行力,也是无从成就事业的;(二)我认为,“好”的管理,或者用德鲁克的话来说——“卓有成效的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卓越的习惯”;(三)今天的稻盛已进入人生的晚年,他已经不太需要做一些过于具体的管理工作了,因此更愿意在自己的书中多谈论一些人生的大智慧,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成功可以省略掉“管理”。[1]所以,我并不认为“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在21世纪就“过时”了、就不需要再“读”、再“思考”了。

 

如果说“知易行难”,了解和体会一种价值观,需要思考和智慧;而实践一种价值观,并达到致臻的结果,就需要良好的习惯和行动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就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一些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习惯不仅影响了我们的个人生活,也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

 

要多学习各种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多学习、多比较,你自己就会有结论。举一个关于习惯的例子:我认为,中国人在行事当中,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凡事不重细节、不够具体、不求甚解,大而化之的心态比较典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在潜意识中总是扬“道”抑“器”,用哲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理性主义态度,缺乏科学精神。

 

惰散实际上也是诸多坏习惯的综合结果——拖沓,做事无条理,糟糕的时间观念,缺乏实际行动,不守信用,没有毅力等等。

 

能想到,不等于能做到。这需要培养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条我们常见的“命运公式”中的几个“决定”,我认为改为“影响”可能更准确一些……

 

二、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做事习惯

 

“一个人总在批评别人,他就是一个小人;一个人总在批评一个民族,他就是思想家”。——这句话当然有调侃的成分,但是该批评的还是要批评。

 

前文说过,日本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乃至今天的现代史、当代史,何尝不一部学习西方的历史?(当然其中不乏震惊、屈辱的篇章……)我认为,一直到今天,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还不够好!至少目前还不如日本人学的好![2]

 

“落后是有原因的,进步也是有原因。”[3]那么,原因在哪里?我认为,改变观念相对容易,改变习惯太难——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延伸阅读}

 

《写给女儿的第一封生日寄语:人生的成功靠什么?》

 

《写给女儿的第二封生日寄语:理解简单》

 

 

 



[1]日本的近代史,自明治维新开始,几乎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的历史。我几乎可以肯定稻盛在青年和盛年时期,一定研读过不少西方的管理著作,肯定也包括德鲁克的管理著作。从历史上看,德鲁克“发现”了管理而成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价值观对于组织成功的意义;恰恰相反,德鲁克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一直在强调价值观和使命感。西方也有几千年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在支撑着“价值”和“使命”。价值观的发现和启蒙,20世纪的德鲁克们发现,他们的前辈自17世纪开始就做过了大量的努力。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德鲁克们认为自己的时代使命就是将管理问题想具体、想深入了。

 

[2] 有人说,“不要只学西方,中国要重新找回文化自信心”,这话理论上当然很对,但我们要多想一想,我们如何找回自信心?我们的文化中真正值得继承的到底又是什么?——是“和谐”吗?是“敬老爱幼的家庭观念”吗?——是这些吗?这些够吗?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很多西方人:“你认为的中国文化价值是什么?”,多数人的答案都只是“我认为中国人很勤奋……”。我们都知道,“勤奋”只是一种工具理性,还不是一个终极价值观,因为你也可以“很勤奋地做坏事”。——这些都要认真的反思,光是“喊口号”、“说愿望”是没有用的。坦白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很困惑——相信很多人对于中国文化,都有着一种“既自豪,又自卑”的复杂情节。

 

[3] 有人又说了,“西方只注重物质的进步,不是我们要的进步”。——我不想就此事争论,只问一句:西方只注重物质的进步吗?今天很时髦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也是西方先提出的“议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