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一点,是人都具有可塑性的。什么是可塑性,简单的说,就是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要归结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来解释“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比如,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个死人,那么几秒钟内,他就能马上变成一个死人,方法很简单,拿起一把小刀往自己的颈动脉上一划就可以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人确实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简单说,就是想和做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比如想成为一名教授,那么只需要做教授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第一步,考上大学并一直读到博士后。第二步,撰写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第三步,找个学校,当教授就可以了。其中,第一步完全可以省略,因为只要能够达到第二步的话,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在学校里读书了,只要能够发表一篇文章,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肯定就是个教授了。
下面谈一下,如何育儿。
在明确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就可以解释什么是具有可塑性了。如果孩子想成为一名教授,那么就要给孩子准备好各种成为教授的条件。
第一要有经济基础,这样孩子才有机会读书上学。
第二要不断的给孩子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就是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的时候,父母一定要鼓励他,勇于战胜困难,帮助他克服拈轻怕重的坏习惯,只要战胜了一次困难之后,第一,他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了,第二,他也就有了战胜困难的成功经验了。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畏惧失败就是在畏惧成功。失败不可怕,对于人生来说无论成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所以古人才有“不成功,则成仁。”何为仁?仁就是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和教训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智慧。所以,也才有“吃亏是福”。
智力支持就是,父母要尽可能的帮助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难题,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就让父母解决,父母解决不了的就让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任何第三人帮助解决。只要能够解决难题,不管是不是孩子自己解决的,对于孩子来说,都意味着模仿成功。所以也才有了“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语),成功的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可以模仿和借鉴,但不可能照搬,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成功的条件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只有满足成功的各种条件都具备了以后,才可以最终获得成功的。
第三,要明确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时间是纸,人就是笔,而文章就是记忆。而环境无非就是文章里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内容了。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但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外因相互辩证关系原理)。其中,内因就是人脑了。因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指令都是由人脑所发出的,而人脑发出的指令是来源于人的记忆的。这些记忆里有许多被称之为经验,教训,阅历之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都是来源于过去的,所以有些时候很不靠谱。所以才会有科学、学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同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因此,人在最初的时候,也就是刚生下来的时候,他的记忆是为0的,也就是一张白纸。至于要在上边写什么样的文章,首先就要看这个人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水平了。水平高,基础就能打好了,当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误,从而减少很多弯路,从而节约了通向成功之门的时间和成本。
因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
通常情况下,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学习的教材,此时孩子依靠的是单纯的模仿。
等到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孩子学习的教材就改变了,比如书本,老师,同学,周边的人。孩子依靠的主要也是模仿。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懂什么是对和错。比如父亲吸烟,孩子也就可能模仿父亲吸烟的样子,拿起一根烟,点起来,抽一口。此时他的老师就是“好奇”。
等到孩子长到另一个阶段的时候,他的老师就变成“兴趣”的。兴趣这个东西很有魅力。因为只要是人,只要是做他感兴趣的事情的话,就不会感觉到疲惫了,而且越做就越高兴,越高兴就越有兴趣,当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特别是成功的时候,就会有成就感的。而有了成就感,则会快速通向成功之门的速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父母要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留意孩子的兴趣,并加以引导和鼓励。
小孩子其实都是全能的,能唱会跳,能说会道。因为童言无忌。把唱歌当成是兴趣,就能成为歌唱家,把跳舞当成兴趣,就能成为舞蹈家,把说话当成兴趣,就能成为演说家,把写作当为兴趣,就能成为作家。只是时间和条件的问题了。因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如果一个人饥饿的很,那么只有一口一口的吃饭,才会慢慢感觉到饱的。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因为不可能把肚子划开,直接把食物塞到胃里边。(所谓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从0到成功也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0就相当于饥饿,成功相当于饱,那么食物就是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了。
第四,要给孩子尽可能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与发展的环境。首先就是父亲尽量不要对着孩子吸烟,因为二手烟对身体是有害的。其次,父母要尽可能让孩子感觉到爱的温暖。首要的就是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不要离婚。因为离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创伤。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别人都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为什么我的父母就不在身边啊?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啊?从而会产生自卑,孤独感等各种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必然会成为问题少年,问题青年,直到走向犯罪的深渊。
第五,要学会寓教于乐。在快乐中与孩子一起成长。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人类的天性。谁都喜欢一个活泼好动调皮率真的孩子。所以不要让死板教条的所谓的规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在课堂上乱讲话,老师是没有权利阻止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权。孩子在课堂上讲话,肯定是遇到了一些事情,或者是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所以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把自己要说的话大声的讲给他的同学和老师听。不管讲的有没有道理,其实都是在培养孩子的口才与胆量,演说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被塑造出来的。举手发言提问,这不能算是违反课堂纪律吧,如果老师有意见,那么家长一定要跟老师讲清楚,孩子并不是故意捣乱,之所以让孩子那么做,是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不用说父母花了老师解答问题费呢。有问题不敢问老师,纯粹是白痴,不问老师的话,老师以为你已经懂了,所以没有必要解释了。所以在孩子正式跨入校门之前,一定要尽量教会孩子采用合理的方式(比如举手提问,用礼貌的言语,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疑惑,而不要去管是否与授课内容有关的。
因此,父母一定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老师有意见,完全可以用这句话回敬他,并明确的告诉他,孩子的行为是为了是那个老师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成为一个好老师。更不用说自己还交着钱呢,消费者是上帝,如果有矛盾,就去找教育局告老师去,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至于辱骂孩子和打孩子,那就更不可接受了,因为老师都几十岁的人了,还能跟那么小的孩子斤斤计较么?老师都那么大的人了,还能跟孩子一般见识么?如果没有办法当一个合格的老师,那就干脆让他下岗吧,免得误人子弟。
要记住,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因为孩子一生下来都是一张圣洁无暇的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