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狠话能有多大的期望值?
最近,有两位官员的言论颇受公众关注,一是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5日在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上放出“狠话”,从2月10日起,如果再发生奶粉问题,将对主管区县长和责任局长先免职再处理;另一个则是此前数日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彭孟柬大声承诺:“全市市区两级检察机关若出现两名检察官严重违法犯罪,我就引咎辞职!”
一北一南,两地官员就问题奶粉、廉洁建设这两个公众都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作的表态,可谓掷地有声,其决心之大,态度之强硬,无不溢于言表。然而,话虽狠,却并没有引起多少共鸣,反而有不少人提出这些“狠话”是否管用的质疑。何以如此?因为人们已经不再在乎官员如何说,而更希望看到他们怎么做,雷声之后有没有雨点,雨点有多大?
听多了某些官方人士言之凿凿的高调表态,却又时常要面对旧病一再复发的尴尬现实,于是大家不得不对官员的某些狠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全国,严肃问责的声音响彻云霄,可谁能想到才一年多时间就死灰复燃?很显然,有关职能部门没有真抓实管是关键。某些官员的狠话既像是面对沸腾舆情的应景语言,更像是面对棘手问题无计可施的窘迫表现。
人们更担心的是,官员频频放出狠话,会不会为日后捂盖子、藏真相、避问题埋下伏笔?记得闹腾得沸沸扬扬的华南假虎照事件中,就曾有挺虎派官员就曾信誓旦旦地拿乌纱帽担保虎照是真,结果不但使事件真相迟迟难以大白天下,即便是在舆论的穷追猛打下权威结论出笼后,相关官员也并没有兑现承诺,主动脱下乌纱帽,而是迫于舆论压力而被免职。我们并不怀疑广州检察机关官员都是廉洁的,却又不能不担心,万一有哪一天真有两官员涉嫌严重违法,反贪局长会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不得不包庇袒护、压制查处或者把严重说成不严重?
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发狠话不如出实招、出妙招、出狠招,靠打赌、发狠,不但无助于重拾官方公信和民众信心,而且在问责难、复出易的现实语境下,人们又能对官员的狠话抱有多大的期望值?既然确有正视问题、解决矛盾的决心,何妨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乃至于“于无声处听惊雷”,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力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官员狠话能有多大的期望值?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