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阿拉善”(之二)


二、怎样做公益?
  中国企业做公益事业是近年颇为时尚的事,我认识的许多企业家都有着不同的尝试,比如捐庙、捐希望小学、为家乡修桥修路、认养贫困学童、设立大学奖学金……等等。都是好事,应该鼓励和支持。
  我参加公益的原则是:
  1、纯粹原则,就是不和自己、自己的家庭及世联业务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联系,这就排除了老家、母校等方向。纯粹性是保证客观地使用“捐资”的前提;
  2、参与原则,怎么花钱要有自主性,而不是只捐不管,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各慈善机构确实仍不够透明,把钱花在我们认可的地方就是为捐出的钱负责任;
  3、可评估原则,捐出的钱到底产生了什么效果?是不是可度量的?谁来衡量?谁在干活?他们是如何干的?如果一切不清楚,为什么要干?
  4、可持续原则,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焦点会经常转换(当然公司经营是另一码事),而公益的事就怕半途而废,一定要对个人有约束。
  参与“阿拉善”,不仅完全满足以上原则,同时,我还可以学习很多东西,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是民主意识。阿拉善生态协会的一百多位企业家,平时都是所谓的“企业领袖”,大家拿同样的钱,又是一群有想法的人,说实在话,如果没有一套议事规则,没有一套民主程序,这种组织就是一个俱乐部,清谈可以,是干不成事的。“阿拉善”之所以还能干出点事,这个组织也没有散架子,说明大家参与规则制定,遵守规则的干劲儿有多高!
  其次,是榜样力量。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人长期坚持?首先是有一群人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公认的优秀人物的影响。当马蔚华竞选监事而落选时,我体会到的恰恰是榜样的力量。当陈东升(泰康人寿)屡败屡战参与执行理事竞选时,大家的体会也一样。当杨立川(东亚包装)不辞辛苦一遍又一遍视察项目时,你不能不从他们身上发现那么多闪光点。
  第三,是“跑马不相马”的公平竞争。在阿拉善生态协会,任何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名气,是多大的老板,想参与具体的协会运作,都要公平选举(章程的任何修改,也要一人一票,争的面红耳赤)。虽然开始我很不适应这种选票文化,但仔细想下来,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企业最缺少的吗?想当领导,你就要贡献时间和精力,而且要按章办事。
  记得前任会长刘晓光曾习惯性地在监事会开会时推门而入说是看望大家,结果被监事会给轰了出来,说:“监事会就是讨论监督你的,你还以为是领导哇!”
  在阿拉善协会这几年,可以充分体会到:做公益并不简单。挣钱不容易;花钱虽容易,但把钱花对非常难。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