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成本的增加几近失控状态


   

     

     2005年到2009年,大概每年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是以一千亿的速度在递增。(人民网36)

行政经费每年递增一千亿,那么从2005年至今,行政经费已增加了五千亿,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6万多亿元的百分比是多少?这些钱用在了什么地方?为何一年要增加这么多经费呢?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这些每年递增的千亿元财政资金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没有人做出必要的说明。

既然没有交代,大家只能推测。有人举例子:一部车一年的维修花10万块钱有人举例子:一部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这说明每一周换一个轮胎

从这些微小的公车消费现象,可以看出行政支出铺张浪费到了什么程度。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更可领略行政支出年年大幅递增的原因之一斑。公务活动中的奢侈浪费太严重,行政成本一再攀升、居高不下。使我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

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随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7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2003年就已上升到19.03%,近年来它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更高。(《中国青年报》200636)

尽管政府一直在想尽办法遏制行政成本一再攀升的趋势,也三令五申要求各级政府尽力减少三公消费,压缩行政开支,但每年增加一千亿行政经费的现实说明,在国内,行政成本的增加几近失控状态,难以约束。为什么难以约束呢?因为现有体制之下,财政收入由行政机关掌握,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机构能够约束行政机关乱花钱。

虽原则上规定行政预算必须有人大通过,但人大对预算的把关并不严格,也无办法严格把关。如各类事业单位的自收自支、行业协会的胡乱摊派、执法单位的罚款指标提成等,如何监督?

    更为令人焦虑的,是吃财政人员的无限制增长。

据有关资料介绍,2006年,体制内在职人员3366人万。到2009年,增至3815万人。三年时间增长约450万人!2007年、2008年、2009三年,财政供养的离退长休的公职人员累计增加317万人。年均100万人以上。

中国财政供养规模的问题不仅仅是存量巨大,其加速增长的趋势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

1998年到2009年,中国财政供养规模从 3843万人飙升到5393万人,11年间增加了1550万人,年均增加141万人。期间,2007年是一个拐点,当年财政供养人口突然增加了300多万 人,增速飙升到7.7%,而此前增速一直控制在4%以内,“《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这些都是有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的体制内人员。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现有60余万个村委会以及8 万余个居委会——两者总人数约为275万人。加上这部分准财政供养人口,到2009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超过5700万人……2012年,中国财政供养人口超过6000!”。

所以,各级人大对于预算案基本上是照例审议通过。这种不明不白的审议通过,肯定难以约束吃财政人员逐年增长和行政机关乱花钱的行为,行政经费一再增加也就难以避免。

===================

    温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被问及治理公款吃喝、公交车私用等三公消费现象时,温总理说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他提到1945年黄炎培向毛泽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问题,认为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作为十亿人口级别大国的总理能提出周期律问题,体现了中国领导集体居安思危的明智与远见。

 

 ==============================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在两会新闻中心做表示,我也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今年即便公开了,也达不到大家要求的那么细。高强表示,为解决该问题,财经委在审查预算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求,在明年向人大报告预算时,要报告政府的基本建设情况和政府行政开支情况。

至今尚无部门预算公开

高强透露,财经委在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明确要求:“在预算经过批准之后的15日内向社会公开。凡是提交到人大审议、批准的预算,都是可以公开的,通过财政网站、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

该要求是否包括目前为止从未公开过的部门预算?高强在集体采访结束后接受本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上述要求包括了部门预算。

近些年,国务院逐步扩大了部门预算的内部公开,即在国务院内部的公开,但迄今尚未有一个部门的预算向公众公开。

三公支出公开有难度

    不过,高强亦直言,预算公开要让公众满意还需做更多的基础工作。他举例,为什么现在政府难以公开三公支出呢?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置费支出,既包括汽车、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还细化不到每一项的支出。这是今后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进一步明确预算支出统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焦点

小金库源头将被掐断

预算法修订草案8月审议,所有收支纳入预算

经过预算工委、财政部等15个部门近两年的工作,预算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已制定出来,高强表示,根据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8月将提请常委会审议。

高强透露了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为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如果预算法修订草案通过并正式实施,在中国存在多年的政府预算外收支将成为历史。

预算外收支虽经财政部门多年的努力,仍有一些未能纳入监管,这也是小金库的重要来源。

而预算经过人大批准后,未经法律程序进行调整的情况致使大量预算收支脱离人大监督。此次预算法修改明确,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未经法律程序不得改变。

为增强预算监督的严肃性,此次修改还将在预算监督的内容、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追究违反《预算法》各项行为的处罚,都作了明确规定。

声音

高强:政府部门早该预算公开

去年,广州市向公众公开了部分部门预算,引起了广泛的评议,而且一时间好评如潮,其实我觉得没什么,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政府早就应该做到这点。

高强表示,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群众应该知道,按照法律规定我应该尽哪些纳税的义务,更应该知道,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筹集的资金用于哪些方面。预算公开是应有之义,高强透露,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也多次做过类似要求,要做到预算公开,接受人大和社会民众的监督。但实际的执行情况还不令人满意。这不仅取决于政府部门公开的意识,还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具备公开的条件。

=======================

 

==============================

牟新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199812月任海关总署副署长。19992月任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20014月任海关总署署长。2008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牟新生曾参与查办厦门远华走私案,赖昌星曾经想要灭了他

在面对记者采访报道时,他的回答都很实在并且道出了官场主要领导的权力是如何的可怕.

当记者问道现在在一些地方,真话少、官话多,这是为什么时,牟新生发表个人的看法,说现在一些地方的工作作风、文风、思想作风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腐败问题成为社会焦点,中央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每年抓出来的省部级干部还是很多。改革开放成就很大,但社会发展不平衡,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协调,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这是根本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皇权意识作怪,官本位的思想太厉害了,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就有这样的想法。

当记者又问他在海关总署当署长时,敢不敢讲真话时,牟新生这样说道:我一直比较敢讲。我补充一点,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与用人机制也有关系。我曾给组织部门提过意见,本来各项法规规章都很不错,但没有执行到位,在目前体制下,地方和单位一把手的权力高度集中,特别在用人上。我在海关10年,当一把手8年。感觉就是一把手权力太大,尤其在用人上,说一句话,别人很少敢说不。后来发现这个问题,就很注意了.

看了他的回答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说的话很实在,他说出了我们现今官场所存在漏洞的心里话。

再看看下面的问答吧。当记者问其一把手的话对干部选拔有多大的作用时,牟新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决定作用。干一把手时间长了,如果一把手有点意思,都不用直接表白,下面的人马上顺着你来,这种机制很危险。我发现这个苗头后就特别注意,后来就发现有的人不是我看到的那样,有的干部是两面人,领导面前一套,群众面前一套,群众评价和我的评价完全不一样,我就特别注意,领导人的决定起关键作用。

多么实在的回答啊,牟新生曾经也是做过一把手的,其凭着多年的为官经验,所总结出的话代表的不仅是部分地区,而是我们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所存在的问题。身为代表,就应敢说,要仗义执言痛批社会官场歪风邪气,代表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心中竖起一杆公正正义的秤杆,敢说出老百姓所关心的实在话,心无杂念,不惧怕一切歪风邪气,敢于同社会黑暗的一面斗争到底,才会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爱戴。

希望我们的代表们,都能放下心中的一切负担与压力,大胆地说真话,实事求是,仗义执言,发挥我们代表的职能作用,为人民说话,为人民更好地服务。

===========

黄方毅是黄炎培之子,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毛泽东黄炎培延安对话六十年》。

编者按写道:六十八岁的黄直言相问: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五十三岁的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随着中国发展,两会监督职能越来越强,比如对国务院重大事项及法治进程等监督。但与毛泽东讲的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相比,可以有进一步完善之处。比如,两会参政议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理所当然。但在诸多理所当然中,有一个最应当理所当然的,那就是民主监督

人民监督政府,事实上很难做到。两会则不同,代表可以提案,可以直言,可以议政,此乃中国特色民主监督。在这方面,笔者以为成就乃赫赫,不足亦昭昭。

比如,不少代表给人民的印象是,审议时像谈学习体会议政时多谈深受鼓舞等等。虽也应视为理所当然,但更重要的功能,应当是民主监督,最大限度避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最大限度避免周期律

民主监督的对象重在弊。比如,前些年医改教改之弊;比如,官员腐败关乎兴亡,如何强化监督功能?可否弹劾昏吏指怠正宦避亡兴正伐荣诛辱?笔者以为,监督非但不会辱没政府形象,反而会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行,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方法可以设计,温总理讲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上述问题可否适度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