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江堤筑就边界性格


我被迈克·克朗给迷住了。克朗认为,居住地区对居民是产生影响和作用的,人是被界定了“地方性”的。克朗为世界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我接触较多的上海人、温州人、扬中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又一个文化“样本”。中国式的理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历史“上游”流淌至今并被“下游”捕获的文化“浮财”,是可以启示当下的。

月光下的扬中,长江苍茫。扬中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又养育了一方怎样的人?这是解读扬中人——施正荣的“文化地理学”这一江面上的中文浮标。

一、“岛国”是扬中最大的地理

1、世界上的岛国

岛国在我们认识之前就存在了。世界上的岛国著名的有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岛国基本特点是四面环水。岛国普遍特点是资源匮乏。岛国的文化特点是强烈的扩张性。

2、“岛国”扬中

扬中四面环江,因地处扬子江中心而得名。长江自西到东,日夜奔流到大海。扬中田少人多,资源匮乏,有强烈的商业扩张性,这和“岛国”的特点十分趋同。

自小记忆,离开扬中是必须坐船的。坐船向东可以抵达上海。如走旱路到上海,必须先坐船到江对岸的武进小河,坐长途车到常州,再坐绿车皮火车到上海的。坐船的渡口很多,渡口的名字大都带一个“港”字,如轮船港、思义(音)港。而船是有泊在渡口的木帆船,或者先进些的小汽轮的。扬中人对长江帆船的记忆是多于汽轮的,不只是因为那部著名的电影《渡江侦察记》。上了木帆船,大大小小是必须听从船老大的。风浪大的日子,要按照老大的指令,坐船的人群一会儿压到船舷东侧,一会儿压在船舷西侧,以保卫大江中那叶颠簸的孤舟。而坐船向西就可以抵达江苏省会南京的。

环绕扬中江堤公路约有一百来公里,如同木船四周厚实的船板,江堤经累年加固、加高,当年飘摇的小木筏如今已长成坚固的航空母舰。

扬中南面正对江南,北面正对江北,行政区域隶属镇江。常有朋友将扬中听成扬州,而我心里都十分嘀咕:扬中才不是江北,我常常重复一遍家的名字。我娘在世的时候,她老人家的观点是,江北人“侉”,江南人“蛮”。地处长江中心的小小“岛国”,犹如身在中原,四方来朝,一副世界中心气象。除了上海,我娘是非常骄傲扬中的。

扬中,一个“岛国”,一个孤岛。

3、“岛国”上的扬中人

在这个“岛国”,年轻人出路有两条,考大学,跑外勤。年轻人是要闯荡出去的,就像长大的小兽必须到遥远的地方领受自己的封地,那么自然,那么奋不顾身。至今,杰出的扬中人都是这两条道闯荡出来的。

考大学是第一种选择。扬中大学升学率高是国内知名的。学子的代表就是施正荣。

跑外勤是另一种选择。扬中话的外勤是什么意思?有外勤就有内勤。我上网搜索一下这个词,在保险公司、海关现在使用较多。你看扬中话“外勤”这一叫法有多洋气、多商业,比“业务员”层次高多了。其实“外勤”就是“业务员”,跑业务的,搞销售的。当年我父亲就是当地知名的“外勤”,曾做过八桥公社数家企业厂长,常看旁人对我父亲拍马屁地热情着:薛厂长。

扬中的局限,扬中人的豪迈,扬中的繁荣,扬中人的爽气,都正是因为扬中是长江中的“岛国”这一特定地理。

二、扬中人的边界性格

1、扬中的边界

在家乡扬中,想象的边界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眺望的边界是江对岸的远山,行走的边界是江堤。江堤是扬中的“长城”。江堤里面是家乡,而董文华唱到:长城外面是故乡。

江堤和长城一样的地方是防御和保护。父辈们一锹一铲夯实了家乡,隔开水,如同秦始皇修长城,隔开战火。长城,一个曾经让一方中国感觉安全的边界。

扬中江堤与长城不一样的地方是,江堤首尾相连。今天在扬中江堤上,开着车子向一个方向,是可以从终点回到起点的,一如哥伦布前方的地球是圆的一样。

江堤是扬中的边界,是让扬中感觉安全的一方边界。

2、边界的象征意味

有养鱼经验的人都知道,初来乍到的小鲤鱼,都要在鱼缸里跳高,来测量水面的高度,或者在测测它的瞭望的边界。鲤鱼跳龙门,跳出的是它原有的边界。

考大学,是一群中学生在人生水面初次尝试“跳高”,测量成长的边界。跑外勤,是一群农民在农业水面“跳高”,以测量贫瘠生活的边界。

那么,作为边界的江堤的象征意味是什么?

四面环江的扬中,犹如四面环江的鱼缸,那里的人民在江堤上交通、踏春、眺望扬中之外,扬中人以脚触摸边界。脚是有形的展望,在一次次向对岸的想象中,扬中人测量自己的行走边界,看自己的天下究竟多大。

而消息、名气、仕途,都被这样的江堤环绕着,在江堤内左冲右突,预测可以抵达的边界。

3、边界性格

边界触摸:一旦将“江堤”这一概念扩张到地球这样的范围,触摸边界,就变成对名誉,对财富的全球追求。通俗的理解是,在可以抵达的边界内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的。扬中人在外闯荡和奋斗中,不断“触摸”可以抵达的边界。比如尚德不断触摸的发展边界是世界太阳能光伏第一的位置。

边界扩张:“扩张力”也是边界性格的一种。因为有边界就有突破。扬中的电器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扬中的“外勤”(销售、业务员)满天下撒网,都在以扬中话生动诠释“岛国”的扩张力。尚德在2003年、2004年两年内,联系扩张了三条生产线,便是边界扩张的施氏解读。

边界捍卫:在过去数十年,“筑”江堤是年年扬中人入冬后的一件大事,加固江堤,加固扬中人的安全感。所以“巩固”江堤这样的边界成为扬中性格的常态。这一形态在生活中的体现是,认同边界,并不断强化边界。边界内与边界外大不一样。边界内的人们是很容易彼此认同的。对于边界,扬中人是习惯修修补补,敲敲打打,夯夯结实的,以抗汛期洪水的。

三、施正荣的边界挑战

1、施正荣博士的边界性格

我曾经在2006年5月的文字《无锡尚德的高海拔影响力》中,说施正荣是一张地方的名片。今天,我已经觉得一张名片的形容显得十分单薄了。

我们看看以边界为喻的情形:

扬中读书的边界是什么?不是博士后,是博士。博士后是“江堤”外面的滩涂,是博士的江堤的延伸部分。大家知道,我说的是施正荣博士。

国内名气的边界是什么?央视CCTV年度经济人物算是吧!英国《卫报》“拯救地球50人”算是吧!也是扬中人施正荣。

财富的边界是什么?曾经的中国首富施正荣,今天被韩国媒体称为未来的比尔·盖茨(世界首富),算是吧!

从扬中边界的渡口出发,施正荣离开了扬中。离开扬中的施正荣,一次次触摸自己在这个星球上可以抵达的边界。

2、施正荣博士对自我边界的突破

离开扬中的施正荣,为自己画着新的边界。

1979年,施正荣为自己画的边界是吉林大学生。

1983年,施正荣为自己画的边界是上海研究生。

1987年,施正荣为自己画的边界澳洲留学生。

自2001年开始,施正荣博士给自己画的边界很大很尚德——凡是太阳照耀在地球上的地方都在他的地理。

而自2008年9月,施正荣博士给自己画的新边界很尚德很远大——“为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发展提供彻底的解决方案”。

施正荣不断地画着边界,又不断地突破着。做生意是对做学问的突破,做理想是对做商业的突破,做能源是对能源的突破,现如今尚德人对自己从事的新能源事业的流行说法是“阳光油田”。

3、一场世界性的经济“边界”

2008年9月,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这是一场全球的经济“边界”。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也不能幸免,遭遇了高速发展以来的第一次“边界”。

从来,在施正荣的眼里,“边界”都是用来打造和打破的。在闯世界的扬中人施正荣眼里,边界都会是一场与生俱来的挑战。

我们期待着,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期待着,施正荣博士对这场殃及太阳能光伏的全球“边界”行为,有谋略有突破,有希望。

他会赢的。您说,阳光的边界会在哪?

“边界”是一个很有迈克·克朗意味的词。迈克·克朗说:寻找新的方法,使得人们在这个天际的不断延伸、边界的不断消融的世界里,仍然能找到家乡的感觉。

施正荣博士回家,是必须过长江的。滚烫的长江是家乡的护城河。江堤内,是乡音俚语,是熟识的乡情,是青砖黑瓦,是欲上的河豚。此时,在地球上任何一台电脑前面,细细品读施正荣,是可以抵达家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