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宋明的官场民谣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说某某政府部门是清水衙门,某某部门是好单位,是肥缺等等。这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在古代就有。特别是在那些官多职少的朝代,此种现象更加的突出。宋明两代均的民谣说到这一事例,特录如下:

  “吏勋封考①,三婆两嫂;

  户度金仓②,细酒肥羊;

  礼祠主膳③,啖韭吃面;

  直职驾库④,咬姜呷醋;

  刑都比门⑤,人肉馄饨;

  工屯虞水⑥,生成恶鬼。”

  从上面的民谣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吏、户、礼三部是肥缺的部门,这也难怪。吏部是管官员考核推荐(实际上就是任何的,吏部推荐,只不过是最后皇帝盖个章而已),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门,各级官员能不能对他们另眼相待?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自然是肥缺了,县官不如现管嘛;至于礼部因为与皇帝接近较多,自然早就混了个脸熟,提拔也是迟早的事。而后三部,兵部、刑部、工部则要差一些。但不管怎么说,六部总是中央机关,所以,总差不到哪里去的。

  但地方上就不一样,由于宋明两朝,官员实在是太多,因此,候补的人也就多,这就有个“公平”的问题出现了,出了空缺时,到底选谁去补缺?

  因此,明朝的一个负责干部调配考核任免的官员,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即部长)孙丕扬(1352——1614),在万历二十二年想出了一个奇招,即抽签法选拔官员,时称挈签法。据说,这位部长大人之所以想出这一“奇招”是为“廉政”的需要,防止官员任免过程中贵人的干预。

  据史书记载,当时他的老家陕西有个老举人,抽了个“杭州推官”,即地方司法官员。由于杭州属于当时的繁华之地,政务繁忙。老人家怵头,请求老乡帮忙予以改任其他地方。孙大怒,说:“你这个老小子,别以为咱们是老乡我就得帮你。你要不去上任,我就把你交到刑部问罪。”话说到这个份上,老举人没有办法,只好去上任了,后来果然因为总是出错,结果被浙江巡抚给免了职。

  需要说明的是,在历史上,孙是个有政德的人。

  而他所创的这套官员的任用方法,一直沿用到清代。清代不仅延用了他的这一套做法,而且还加以公开化了。抽签不再是在吏部,而是改到了天安门外去了,由吏部主持,监察御史监场。而且所抽的签上并不标明具体的任职,而只标明省份,具体的职务,等到了所任的省,再由各省总督与巡抚视情况而定。当时,也有一首民谣言及这事,曰:

  “时运通,掣二东⑦;

  通又能,掣广东

  时运低,掣四西⑧;

  低又低,掣广西。”

  

  注:①指吏部三司,即司勋、司封、司考。

  ②指户部三司,即度支、金部、仓部。

  ③指礼部三司,即祠部、主客、膳中。

  ④指兵部三司,即职方、驾部、库部。

  ⑤指刑部三司,即都宫、比部、司门。

  ⑥指工部三司,即屯田、虞部、水部。

  ⑦二东是指山东与广东。

  ⑧四西是指山西、陕西、江西与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