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答案”的内容看,中国政府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对美国毫无“示弱”的迹象,温总理实际上地把此次记者会当作美国对华态度与对华政策的批判会。美国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奥巴马执意会见达赖、美国把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归罪于中日德、美国针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对美国的这些行为或倾向,温总理都几乎不留情面地给予批评。
尽管“民生”问题很像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但此次记者会上直到最后才有一位记者问及这个领域。这表明,国内外媒体对中国政府将会怎样解决“民生”问题,所抱有的期待或兴趣并不浓厚。
记者们反复问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对此温总理做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温总理对宏观经济“二次探底”和通胀率上升都非常担忧,对前者的担忧似乎更浓重一些。在通胀压力的变化方面,温总理强调了对农业收成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中国和全球出现整体性气候异常的背景下,温总理的这种视角无疑是正确的。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主流舆论大谈经济“复苏”。我们的观点一直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主要病症依然存在,过度刺激及其产生的“效果”都缺乏可持续性;刺激力度一旦减弱,经济形势就很可能再度恶化;假使不顾后果地保持刺激力度,则只能换来“滞涨”。在整体舆论氛围中,我们的观点自然属于孤立派。
就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前景预测而言,中国盛行的是盲目乐观主义和机会主义。所谓“盲目乐观主义”,就是简单地相信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会很快过去,而美好的时光将会无穷无尽。所谓“机会主义”,就是简单地和所谓“主流观点”保持一致,把不当少数派作为“最高准则”。不知道那些盲目乐观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在听到温总理一遍又一遍谈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时,又有何感想?
既然温总理内心既担忧着“二次衰退”,又担心着通胀率上升,其政策思维上必定带有较浓的“左右为难”成分。
在现实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变为“适度收紧”的货币与信贷政策;除了未提高基准利率之外,各种紧缩性手段几乎都在运用;相关部门对房地产市场采取的降温政策也是接连不断。从这些情况看,相关政府部门目前主要担心的似乎是通胀率上升,而不是“二次衰退”。将此与温总理在本次记者会上流露出的思维倾向做比较,似乎能隐约地看到中国宏观调控决策层在政策导向上存在的分歧。
调控中国名义上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变成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实行货币与信贷规模,目前实行的实际政策是
人民币汇率政策既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也是中美主要摩擦点之一。对这个问题,温总理的基本态度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人民币升值既不利于中国经济,也将损害在华外资企业的利益。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二是美国不应当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向中国强行施压,中国政府不吃这一套。
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不仅造就了中国股市的长期牛市,也培育了一大批“铁杆多头”。每逢重要会议召开、重要文件发布、重要领导讲话,他们都满怀“渴望”地从中寻找信心支撑和力量来源。如今,“两会”结束了,温总理的记者会也结束了,或许“铁杆多头”们又找到了信心支撑和力量来源,但而我本人不仅没有看到什么转机,反而变得更加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