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得到一个数据,一个知名合资汽车企业,2009年交的税收占到当地政府年财政收入的50%。这是一个省会级城市。
这个数据,值得汽车厂家弹冠相庆,但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来说,却是一种病态的现象。
与房地产一样,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逐步“绑架”中国经济。具体表现在:
一、“绑架”金融机构。汽车是制造业吗?很多人回答,是的。但汽车也是金融业。汽车厂家要玩转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以汽车厂家为中心,形成了供应商、经销商、金融机构捆绑在一起的融资游戏。
而一旦汽车厂家发起了“并购”这种烧钱的游戏,动辄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的资金需求,那么,将把金融机构彻底拖上同一条船。
二、“绑架”地方政府。在GDP为王的政策导向里,汽车产业每年贡献巨大的产值,很容易将官员业绩或者地方经济推向一个新高度。而其对于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力量,也很难有其他产业匹敌。于是乎,地方政府无一不把当地的汽车企业视为掌上明珠。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有两个,其一,地方政府使用各类优惠政策,扶植和“奖赏”本地的汽车企业,或者,以实物形式反馈汽车企业,譬如赠与办公楼或者给予免费租赁期。而这栋楼的资金来源正是本地全体法人和自然人的税收。有没有经过听证?不得而知。其二,地方政府强行推动各类资源重组,帮助汽车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譬如以极其优惠的成本对同区域内的企业进行收购。是否会损害公平竞争原则?也不得而知。
而同样,地方政府也“绑架”了汽车企业。一旦汽车企业因为发展需求,有向外扩张的意图,那么地方政府就会抹掉原先的“谦恭”,挥动管理的大棒。仰融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绑架”国家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下,汽车被列为十大振兴产业政策。它是保障石油、钢材等基础资源需求的基础。一旦汽车企业陷入衰落,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就面临巨大的风险,上下游的泡沫都将破灭。
而像美国三大汽车厂家一样那样,遇到危机,反过来向奥巴马政府要求财政支持,让全体纳税人买单的情况,未来并非不可能发生。
在另外一个层面,在中国,汽车产业仍然是国有资本占据主导因素。汽车产业振兴政策的主要得益者,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特别是有些借着自主品牌名义、号称要大力自主研发的企业,要政策、要支持,但是雷声大雨点小,玩政绩工程而已。
四、“绑架”消费者。有人以为,房地产之所以“绑架”中国经济,是因为房子是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汽车呢,似乎是奢侈品,不是和每个人相关的。
然而,房地产和汽车产业对于消费者的“绑架”,其实殊途同归。只不过,房地产是以产权占有的形式占领了土地资源,而汽车,却表现为消耗道路、空气、能源、环境等公共资源的形式。换而言之,无论你买不买车,汽车仍然会深刻影响你的生活,影响你走在马路上、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