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V1《师说》栏目3月15日晚8点05分开始播出的《达·芬奇》节选3


3.芬奇成了小画家

自幼年起就一直跟随着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虽然·芬奇并不喜欢听严厉的祖父喋喋不休的说教。而祖母的溺爱对于他没有母爱的幼小心灵倒是一种补偿。

7岁时,小·芬奇被送到附近的小学堂读书,但他对课堂上那些枯燥的拉丁文不大感兴趣。他的孩童时代的数不尽的天真与好奇心,只有在芬奇镇外的美丽的大自然中,才能得到满足。此时的·芬奇时常一清早就从家出来,在上课之前,他躺在山谷的草地上,出神地注目于从平地飞起的山雀,或是在他头顶盘旋的鹳鸟,他在想象着它们飞翔的奥秘。有时,他小心剥开一朵花萼,想看看里面微妙的构造,寻找它们的秘密。当祖父有事在城里暂住不能回家时,·芬奇更像一只脱缰的野马,整天在山上游玩。他每次外出游玩,都带回一些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或奇花异草,日后经常观察,描绘。随着时光流逝,日积月累,他画的东西渐渐有了一点画意。因此,乡亲邻里都叫他小画家。

一天,山镇里来了个佛罗伦萨的建筑师,据说是大建筑师阿尔伯蒂的徒弟,他要在芬奇镇附近建筑一座大别墅。此后,达·芬奇放学之后经常去那里,他对工人们的各种活都看个究竟:筑墙、砌石、用机器把石头升上去,等等。建筑师一次偶然与这孩子闲谈,便发现这孩子有惊人的理解力,于是他便教他算术、几何、代数和力学的基本知识。达·芬奇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4.佛罗伦萨的奇迹

光阴似箭,达·芬奇在山镇里度过了13岁的生日。为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彼埃罗决定把孩子带到佛罗伦萨城里去。以后的达·芬奇就很少回到家乡了。

那时,在佛罗伦萨有一个名叫保罗·达·波佐·托斯堪涅里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博物学家兼天文学家,他是达·芬奇父亲的朋友。父亲就让少年达·芬奇拜他为师,学习物理、数学和天文学知识。此时,达·芬奇的老师发现他的学生是位数学天才,就不断地夸奖他的长处。达·芬奇也渐渐地明白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此后的达·芬奇开始非常听话的跟着自己的老师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达·芬奇也逐渐的成长为一个健壮的青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再伟大的人物也有着他不断努力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过程,而这恰恰是这些伟大人物的共同点——尽管他们的基础智商情况各异,尽管他们学习的起点可能不同,尽管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坎坷可能有高有低;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刻的感觉到了那句中国古语“有教无类”的正确——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准确把握孩子的特点,再施以正确的引导,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成才——而这也恰恰是当今中国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依据之所在。

父亲的一片苦心,少年达·芬奇能够理解么?听了下面的故事,您就知道了。

话说来到佛罗伦萨城里学习的达·芬奇从来未曾放弃自己心爱的绘画与雕刻。有一天,达·芬奇的父亲彼埃罗正呆在农村的家里,这时他雇佣的一个农民上门拜访。这个农民用砍倒的一棵无花果树制成了一个“小圆盾”,请求彼埃罗将盾带到佛罗伦萨加工一下——装饰些图案。彼埃罗欣然答应帮他这个忙,因为这个农夫在捉鸟和捕鱼方面帮了彼埃罗很大的忙。他随后就将盾带到了佛罗伦萨,让达·芬奇在上面涂一些画。达·芬奇颇为不屑地将圆盾审视了一番,那盾弯曲不正,做工粗糙,但几天之后他开始给盾作画了:他用火将盾烤直,将其交给一个木料车工,把盾弄得平整光滑。他随后给盾上了一层石膏粉,用他自己的方法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开始盘算在上面画些什么,希望能像希腊神话中的女妖梅杜莎的头像一样把人吓个半死。为了获得这种效果,达·芬奇把大大小小的蜥蜴、壁虎、蟋蟀、蝴蝶、蝗虫、蝙蝠和其他奇形怪状的动物收集起来,带进他自己的房间,关紧房门禁止他人进入。他将这些动物的不同部位组合在一起,拼成了一个面目狰狞、奇丑无比的怪物……他将怪物画到盾上,画成的怪物从阴暗的岩石缝中跳将出来,血盆大口溅出阵阵毒液,眼中喷出股股火焰,鼻孔冒出滚滚浓烟。

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制作这幅画,屋中动物的尸体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可达·芬奇对此却无动于衷,全然沉浸在对艺术的酷爱之中。圆盾画好的时候,父亲和那个农民早已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了。达·芬奇派人通知父亲盾已画好:

于是,父亲来到儿子的住处取盾。敲门后,达·芬奇打开房门,让父亲稍等片刻。他返身回到房间,将盾置于画架之上,画架就放在窗前,他将窗帘拉上,使屋里光线变得暗淡,然后请父亲进来。父亲进屋后一眼望去,吓得跳了起来,还以为那不是一面盾,看到画在盾上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向后退去,达·芬奇赶忙将他扶住,说:“这画就是用来搭配圆盾的,你现在可以取走了,这就是我想得到的效果。”父亲对达·芬奇的巧妙构思赞不绝口。后来的事情呢?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