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房刚性需求的背后


     一直以来,看到的文章,在说明住房需求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说中国人购房的原因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等道理,如果要分析需求心理,还会关联到安全感、稳定感等,以及婚姻家庭等种种原因。如此衍生出来的结论:在中国商业住房是刚性需求。

    居住是有刚性需求的,但商业住房其实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刚性需求,目前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及引向,隔离出中国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这个刚性需求的后面是什么呢?

   首先,是人力的流动性低。试想,如果一个人两三年就会换一个城市换一份工作,他会热衷于买房吗?流动的农民工,在家乡有住宅,出来务工是为了增加收入,提高基本消费能力,会有一部分可能也会想在城市买房,可购买力有限;有购买力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因为种种原因会换地方生活工作。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有多少呢?很多

    1、工作机会 只有其它地方能提供更好发展空间更多薪酬才会有吸引力,而目前只有沿海热点地区才会有,而内地广大区域吸引力有限;大城市有,中小城市弱;东部热中西部冷;表现出来的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人力的过度集中反而导致竞争性薪酬下降,人口增长带动区域整体需求上升,进而引导生活成本上升,降低了对人力的吸引力。

   2、教育 教育政策体制的影响很明显,下一代择校换校的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之高在挑战我们重教育的传统。

   3、家庭 家庭需要稳定,换地方毕竟有风险,这个风险往往被扩大了很多,小富即安的影响配偶的顾忌抵消了预期收益的增加。同时,配偶能否找到合适工作也是一大问题,原因如前。

   4、赡养 成家立业之际,也是父母日渐衰老之时,社会保障不足,城市家庭又更多的是4-2-1的结构;有点孝心的不能不能不考量此问题。

   5、人脉 以中国之国情和习俗,换地方在交际资源上的成本非常之高,甚至会影响工作的发展。

   6、制度 户籍制度、社保医保、公积金等等,无不带着地方色彩。

  

   其次,租房成本的高昂和租房业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购房的需求。一个家庭如果按月收入1万元概算,在一线城市(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全配置精装修住房环境还不错的约2000~4000元,占纯收入的20~40%,其支出已经接近按揭贷款的月供支出。在既有房价的支撑下,此支出下降的可能性很低,更多的是上涨压力大。拉开这个差距的办法很多但后果在现有情况下很严重。另外,与房东中介打过交道的都知道,承租期间没问题还好,有问题往往只有自认倒霉。所以目前的租房市场无法满足达到降低居住开支的效果,根本原因还是现有房价房源推动房产租赁市场的居高不下。

  

   再次,前面已述租房支出已接近按揭月供,但很少有人提到已购房的贬值程度很快。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1、比如说,1百万购入的房产,不算期间维护及物业税收等其它支出,20年后面临拆迁的估值会非常之低;这个可以最简单的计算,看90年的房产,如果现在被拆迁,回迁的差价是多少。理论上说,这个差价是20年的使用费用(按50年产权计算),超过就是亏了。

   2、继续按1百万计算房产,20年之后以币值计算的货币价值贬值多少呢?特别是处于经济增长通道下的中国。可以简单计算下20年租房的总支出和在20年前购房的一次性整体支出来对比,以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一次性支出购买的资产实际上是在贬值。极端的例子,如果20年前的房产需要10年的家庭总收入才能购买,20年后,由于收入整体上涨,可能只需要家庭2年的总收入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揭很可能很划算。

  

    最后是社会养老环境的严重缺失,养老金医疗保险无法保证在无房退休后的生活和身体保健,造成只能现在选择购房,并想办法储蓄以预备老年后的大病支出和老房的拆迁费用。

   另外,还是要提到国民教育之经济教育。经济不只是等同于赚钱,不了解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等同于不了解社会。政治离我们很远,但政策制度规划离我们很近,很大一部分都跟经济相关或间接相关。合格的公民是应该懂法懂经济懂得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