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参与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这是令我打心里的高兴,为我们的政府骄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根本中的根本,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更何况目前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如何体现教育的‘灵魂性’呢?我认为:真正的形成有效的人文教育。

袁部长提到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有三个,其中第一个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二个是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第三是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这个方向很好,但如何达成呢?换句话说,用什么作为保障呢?除了经济投入的因素之外,还需要什么呢?不过多的废话,我的参与建议:

教育改革在我国有多次修正,却总是让各个阶层的人,有不满意的地方,原因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不是么?

如何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需要关注两个对象:一是教育团队;二是被教育对象

一是:教育团队的主干,是我们的老师队伍。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灵魂工作者。但事实上呢?很少老师能称职,充其量算的是‘教员’,甚至是教育工具,根本体现不出‘灵魂工作者’的性质;还有一部分老师用自己的‘是非观,善恶观,金钱观等等’来教育影响学生,它们之中不乏牢骚者,拜金者,权力至上者,墨守成规者,也不乏愤青者,或激进者等等。试想,这样的队伍,如何完成我们的目标与方向呢?

当然,有些老师是称职的,他们是我国教育的希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事求是,敢于求是

面对这样的‘教育团队’,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做呢?

我建议:从实际出发,建设或更新完成‘真正的老师精神’。从老师团队的‘再’教育开始。

如何完成老师团队的再教育呢?我建议:从社会中找寻真正的专家,让他们合成,进而形成真正的‘灵魂工程师’,为老师队伍的‘再学习’提供保障,为形成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保障。

如何评价‘老师或学校’的合格与否呢?是学生,是学生的状态,是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精神状态的活力指数,不是么?与之相应的是,某些老师或学校是需要被更新,被选择的,不是么?

二是:被教育对象。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对被教育对象的选择,其实,他们不仅仅是在校的学生,而是可以普及到社会中各个阶层。

教育方向:教育方向是以适应社会更好发展的方向服务的。

但如何保障呢?是人文的方向么?是建立在每个自己身上的真正信仰么?科学的有效的真正的实事求是的人文教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