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读《易经的奥秘》一本书,书中说的一个小故事!据说是他从孔子的老家曲阜听闻的。
话说在曲阜,一天孔子一个子弟在路边遇到一个人。
这个路人问“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是呀”孔子自豪的说
“那我可以问你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孔子学生想会是什么问题呢
“一年有几个季节”这个路人问道
“当然有四个季节了”孔子的学生很是有点纳闷回答到,怎么会这样的问题
“不是,一年有三个季节”路人反驳道。
“一年是四个季节,怎么会是三个”孔子学生觉得有点不快,怎么会有这样不明白事理的人
那这样,我们问去问孔子,如果他说一年有四个季节,我就给你嗑三个头,如果他说是三个季节,你就给我嗑三个头”路人要他打赌。
这是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出来,看到两个人在争论。
他们也看到孔子,路人就让孔子来评理
孔子弟子暗自高兴,这下自己赢定了。
“你说一年是三个季节还是四个季节?”路人问孔子
孔子看了看路人转而回答“是三个季节呀”
“那你给我磕三个头”路人很是开心的对孔子学生说到。
孔子的学生呆呆看着自己的老师,也不敢反驳。也不敢多问,心里在想老师怎么了?
“还不给人家磕头”看着自己很是疑惑的学生,孔子说到。
学生给路人磕完头,路人很开心就走了。
“明明一年是四季,老师怎么说是三季呢?”
“你看那个他是绿色的,他是蚱蜢,他春天出生,秋天就结束了生命,他没有经历过冬季,怎么会明白有四季呢?和他辩论一年有四季问题,怎么会有结果,或者辩论清楚呢?”孔子给自己学生解释
文中说这个故事一定不是真的,但是重要是给我们揭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第三季人,一个只有三个季节体验的人,他就认为只有三季,他错了吗?
他没有错,因为他只看到了三个季节,因此不要和他去辩论这样的话题,而是赞同他。
他确实也错了,从客观的实际来说,因为一年确实有四个季节,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到或者经历,就否认不同观点与看法,这些观点需要他去学习和智慧来理解,而无法让别人给他强加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三季人”确实大有人在。很多提醒充耳不闻、很多事情无动于衷,不是因为刻意地闭目塞听,是因为经历局限了自己,还无法理解那些话语,那些事情。这就犹如我们去和一个字典里没有“合作”的人谈双赢,和从没失去过的人谈珍惜,和一帆风顺之人谈坎坷,和一个无耻之徒要德行,一定很难如愿,错不在对方,在你自己选错了对象选错了话题。
不要轻易去给一个不知道,或者并不完全了解的事情去下结论,开放与学习的心态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培养与建立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不知不觉中做过第三季人,做着第三季人的事情。
只有有智慧,有知识的人,能够站在更加高的高度上,才可以少做第三季人,少做第三季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