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失衡的中国求善治


旱涝失衡中国求善治

 

不管“2012世界末日”是否到来,生态环境问题都是一张单程船票,我们有去无返。

此时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袭击西南五省市又一次震惊中国。(唉!怎么又说“又”呢?)这些年,这个脆弱的中国频频遭遇的干旱、洪水地震、冰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哪一次没有震惊中国?

不同的是,这一次,总理只好说要“做最坏的准备”了。

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沙化等新闻报道,一直以来不断充斥各大媒体。单就旱情来说,最近十年可罗列出的特大干旱就有:2000年北方多省市连续干旱,2003江南华南夏秋冬连旱,2004内蒙古和东北大旱,2005湖南12州市干旱,2006重庆四川特大干旱,2007湖南罕见大旱宁夏连续干旱,2008昆明持续干旱,以及,从2009年持续至2010年的西南五省市特大干旱

所谓的“50年一遇”,“百年一遇”似乎成为了讽刺之语,这几年,全遇上了。

关于高温干旱的原因,已有多方解释、分析,甚至争吵中科院院士马宗晋认为,干旱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长远最关键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正在像慢性病一样蔓延,如果不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必将危及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又有谁在吸取教训,想一想这场大旱之后,接下来的会是什么?

实际上,稍加观察即可发现,南旱北涝、北旱南涝、先旱后涝、先涝后旱、旱涝急转的事例,近年来在中国比比皆是,甚至存在一夜之间旱灾突变为洪灾的现象。“特大洪水”与“特大干旱”两个词语,也总是在中国交替出现。

如果将这些自然现象放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上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台风、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往往彼此关联。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曾给出相关原因,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和降雨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由雨多或雨少引起,中国大陆大部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非常不均,正是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了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并存,而且往往交替发生。

但事实恐怕没这么简单。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仅仅是天灾

有多少人还记得,几年前,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这份《报告》说,该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9亿元,占总成本的1.1%

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官员潘岳坦言,“中国的GDP增长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GDP被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当成“政绩”的计量器而加以供奉,在经济建设中,为了GDP总量的高低,而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中国地方政府一直受着“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的告诫,但现实尴尬正在于,这种告诫往往沦为一种空洞的口号。

水旱不均、旱涝失衡的现状,本来需要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战略思想,但目前的一些生态工程、引水工程和低碳政策,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尤其是在这几年,诸如“环保产业”、“新能源”、“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相继流行,可谓概念丛生,口号也层出不穷。然而,在社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于具体行动。换句话说,社会是否应该为过度的概念炒作降一降温?

“治”?还是“善治”?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