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现货市场——绕不过的一道坎


与业外一般公众的感觉相反,与媒体热炒的焦点不同,决定中国铁矿石整体市场和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与国外矿石“三巨头”一年一度的长协价谈判,而是中国的现货市场。如果我们未能把这样一种判断作为分析市场、研究对策的基本指导思想,难免不走岔路。

从价格形成机制上区分,我国铁矿石市场的供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钢铁公司在国内拥有的自有矿山;2、国内非钢铁企业所拥有的铁矿石采选企业和国外众多中小矿山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众多贸易商;3、世界铁矿石三巨头(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Vale公司)。

我国钢铁企业自有矿山生产的矿石基本都不能满足本公司需要(自供比例相互差别很大),通常以内部结算价供应本公司。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矿石结算价是集团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用于控制利润的一个重要外部调节器,但一般来说还是稳定、低于市场价的。

第二类企业是构成我国现货矿市场的主要供货商。钢铁企业对部分矿山虽也有参股,甚至控股(包括国外的权益矿)。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股权关系并不影响矿石的售价形成机制,矿石大多按市价结算,只是在保证供应和取得矿山利润方面对钢铁企业贡献价值。

三巨头所售矿石前几年绝大部分为长协矿,执行价格一年一谈,一旦谈定,全年执行统一价格,年内不变化。随着中国市场现货价和长协价的差距越来越大,三巨头以现货价销售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与一般人感觉相反,在中国铁矿石市场上,这三部分矿石来源中目前数量最大部分,并不是所谓占据“垄断供应地位”的三巨头,而是由众多国内国外中小矿山为主的第一部分。其销售价格,国内矿山称之为“地矿价”,进口矿则称之为“现货价”(下文统称为“现货价”)。国内外现货价水平相近,基本上保持同步浮动。当然,不可否认,进口现货矿中,现在也有小部分来自于“三巨头”。

31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称,“支付现金、即时发货的现货贸易现在已占中国铁矿石市场供应量的70%左右,”我认为有些夸大其辞。估计它做出这一结论的第一个原因是:09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和国外大钢铁企业纷纷要求退货,长协矿供应量大幅减少,而三巨头的策略则是把这部分矿石大部分以低价按现货方式卖给了中国。因此,这一部分本应属于长协矿供应协议数量之内的矿石,在计算中都算到了“现货贸易”头上(单就去年来说,这种说法也无不妥)。第二,除去年一季度的短暂时期以外,现货价通常高于长协价,所以如果按金额计算,现货价占的市场份额更大。“华尔街日报”说现货贸易比例为70%,也许其指的是金额而不是数量。我自己去年做过一个粗略的测算,按数量计,国内外现货矿在中国铁矿石市场所占比例应该大于50%,而长协矿加钢企自产矿合计不到50%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铁矿石现货价符合“市场定价”的各项特征:

交易量大,2009年估计在8亿吨以上(国内矿按原矿,含铁量低于进口矿),不是个别交易者之间零星、偶然的交易;

参与交易的卖方和买方企业众多,且没有市场垄断者;

政府不直接干预;

价格随供求变化浮动。

因此,在经济学者看来,中国铁矿石“现货价”能充分反映中国这个世界最大钢铁市场的供求变化,因而是合理的。

很可惜,中国钢协某些人,不愿承认矿石现货价的合理性,反而一直认为现货价是“市场秩序混乱”的产物,他们把政策重点放在减少贸易商数量、规范贸易商行为,认为可以通过“整顿流通秩序”来解决市场价格偏高的“问题”,甚至期望能把现货价“统一”到长协价上。也有媒体把“经销商加价卖高价”的欲望看成是市场价格高企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他们都没有认真研究中国铁矿石市场现货市场的成因和运转机制,忘了从马克思到西方经济学关于竞争性市场的论述,不懂市场供求、市场竞争才是中国铁矿石现货价格真正的动力、保证和决定因素。

在长协价和市场价的关系上,2004年以来总的趋势是,现货价由市场供求决定,一般独立波动,通常是长协价的先行者。长协价不断被市场价吸引,向市场价靠近。钢协某些人不愿意承认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反而认为可以凭一己之力扭转这种趋势,取消矿石现货价,或者,保持甚至扩大长协价和现货价的差价。

谈到长协矿一年一度的价格谈判对各企业钢铁成本的影响,应该看到,长协矿价和市场价并存的格局,对中国各钢铁企业成本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除宝钢长协矿可以保证供应,鞍钢自产矿比例较高外,其他各大钢铁公司无不同时拥有长协矿和现货矿两个供应渠道。当然,因各企业历史上对资源战略重视和实施的力度不同,两部分的比例自然有差别。至于中小钢铁企业,则基本上和长协矿无缘。因而,一年一度的长协价谈判,主要影响中国部分大钢铁企业(程度也不同),并不会使整个钢铁行业的成本受到同等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小钢铁企业矿石成本主要受供求因素影响,而基本不受长协价谈判影响。我们听到了一些大钢负责人关于长协价涨价对自己企业运营将如何造成不利影响的言论,我理解其作为谈判一方的良苦用心,也深表同情。但我同时也想问:为什么我国的大多数中小钢厂长期全部或大部分使用现货矿仍能生存,并获得比大钢更高的利润?大钢负责人难道不应该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和中小钢厂有一天处于相等或相近的市场地位又该如何?难道真会面临“灭顶之灾”吗?

因为铁矿石现货市场主要存在于我国,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世界影响力的铁矿石“中国价格”早已出现,虽然多数国人可能并不愿意得到这一“荣誉”。

毋庸讳言,同一切市场价格一样,铁矿石现货价也必然有其缺陷:

l  它只能反映现在或历史的供求形势,在没有期货市场或其他渠道情况下,它基本不能反映对未来(尤其是长期,比如一年内)供求形势的判断;

l  参与者难免有阶段性、投机性的不理性举动,使市场价格过分波动。

长协矿供应协议主要就是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而出现的。长协矿价格主要反映供需双方对未来一年市场供求的判断,用一段时期内固定的价格避免短期市场波动对双方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世纪之前,世界铁矿石市场长期低迷,当时是矿石供应商(包括三巨头)到处求钢铁生产商签协议。2004年之后,主要因为我国钢铁产量和对进口矿石的大幅快速增长,使世界铁矿石市场供求形势发生了逆转。这时,三巨头是否愿意和中国客户签订新长协供应协议,签多大数量,期限多长,相当程度上要看三巨头对该钢厂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各钢厂不可能得到平等待遇。

在已经出现巨量的现货市场和独立的现货价之后,一年一度长协价谈判的实质意义已变成矿石供应商愿意给长期战略客户多大的优惠和折扣。当然,这种优惠和折扣不应该理解为供方对需方的单方“恩赐”。它对供方也是有好处的:保证了供方产品的主要销路,减少了供方的交易成本,巩固了双方长期战略关系。从经济学意义上,长协价体现出的优惠和折扣就是上述好处的对价。但是,作为需方,应该清楚了解到,对价就是对价,不是理所应当的特权。自己也应该经常考虑当年的“对价”是否适当。事实上,我们的大钢厂对此并不陌生。只要我们把在国内如何同煤矿、造船厂、汽车厂等上下游长期战略客户如何打交道的经验套用到与三巨头谈判上,就已经足够了。大钢企在这些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和内控标准。

过去执行期限为一年的铁矿石长协供应,有可能从今年开始发生质的转变。但是,我不相信铁矿石供应长期协议会就此终止,那样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我相信,只要牢记现货市场和长协供应的关系,像处理国内上下游经济关系一样,用平常心去和三巨头谈判,矛盾和摩擦并不难解决。

 

                                                                                                                       20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