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经济观点》:聚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央广《经济观点》:聚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背景】

2010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既是国家“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的第15个年头,因此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格外关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亮剑”之前,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知根知底”,避免“自伤”?中国企业如何做到海外并购成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经济观点》是全国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财经广播节目。

【嘉宾】

   群:尼森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美企业峰会主席。

 邢厚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

【制作】

责任编辑:吴纯美

        监    制:朱宏钧

 

    主持人:欢迎沈群来到我们节目当中,沈先生您除了尼森国际公司的总裁身份,还有一个头衔就是中美企业峰会的峰会主席。我相信您对于中国企业还有美国企业都是非常了解的,而且有很多的接触,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涉水对于美国企业到中国淘金的故事也是特别的了解,我们先来说一说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现状,刚才在节目没有开始之前,我和沈总您聊的时候,也说过去我们经常会谈到很多的地方都是特别希望招商引资,有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列出了招商引资的时间表及很多的计划,但是现在好像这方面的热度有所降温了,但是我们看到的数据就是很多的中国企业希望能够走出去,希望能够到海外拓展自己的事业,拓展自己的业务,这方面从您的了解来看,是不是这方面热度有所升温,升温的程度怎么样?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成果?

    沈总:我觉得现在这个形势是非常好,升温可以说升得出人意料,因为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最后导致整个实体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使得中国企业实际上面临一个百年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本身,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我们国家的政策也鼓励他们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去参与并购,所以几个方面的合力形成了现在这么一种事态,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态。

    主持人:你深切的感受到了,而且也看到了身边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案例,等一会儿给我们来聊一聊,另外我也给大家说一组数据,有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22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达到3407亿美元,签订的合同额达到了5603亿美元,另外从并购的起数来看,中国企业在2009年是完成了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是非常大的,达到了90%,可见2009年大家还是很积极的到海外去进行并购,邢主任您给我们来说说,从您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邢主任:我想有这么两个含义,一个含义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应该讲是方兴未艾,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说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走到了更高的层次,从过去最早期和东道国的企业间了合资企业,那么海外合营发展到建新的企业,就是独资,绿地投资,那么到今天中国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采取跨国并购这样的方式,加快投资步伐,我想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很重要的台阶。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统计显示,国际之间投资流量当中的跨国并购所占的比重高达80%左右,那么在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最严重的这一年,全球的资本到美国的投资当中2000多亿美元的投资当中,有93.25%是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全球的直接投资当中,跨国并购是最重要,规模最大、比例最高、最快捷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沈总您是中美企业文化等交流领域的先行者,而且还是美国泛太平洋商会的副会长,您是怎么看待这一方式的?

    沈总:我想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当企业去收购国外的这些品牌,我觉得应当是提升民族的自信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当于做国家广告,  比如说我们做北京奥运,比如说60周年国庆大典,这些在我看来从世界意义上来讲都是一个国家广告,第二个方面很重要是收购资源性企业,比如能源方面的,石油、天然气、这些方面实际上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他从某种意义上它体现了一种国家利益,因为中国人口大国,但是在很多资源方面和世界人均的水平来比是非常欠缺的,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一个机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对世界的资源进行重新的划分,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相当之大,就像我合作的机构,他现在提的一句话就是说,中国海外资源收购工程是为中国持续发展,是为子孙留下青山,第三我觉得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的舞台上跳舞,打造一个遍及世界各地的,遍地生根、基业常青的国际化中国,这个是一个令人振奋也是一个必将会实现的愿景。

   邢主任:刚才主持人说我们也交了学费,好像代价也是很大的,我讲了跨国并购是全球直接投资当中最快捷、最便利、规模最大,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但它同时也是成功率很低的一种方式,国际权威机构有统计,全球的跨国并购不是说中国企业,全球包括西方所有的跨国并购他的成功率是在25%左右!所以这种模式在西方,这么多年它居然也是一个25%,我们就没有理由强求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来一个100%的成功率或者说你一点都不交学费,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

    沈总:依我来看企业并购本身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我觉得我对学费是这么看的,你可以一年里交6000人民币,那你得到的是一种知识,你可以交3万美金的学费,你可能得到的是另一个层面的知识,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讲,我们是这么来看这个问题,就是不在于你花多少钱,在于你要得到多少东西,他是一个性价比,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主持人:就是说我现在交的毕竟还是学费,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是不是?

    沈总:对。我想是这样,而且是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都有,如果说到正面的,应该说在我看到的这些企业,金额都比较小的,都从并购的角度来讲都成功了,大的时候就有很多困难的地方。

    主持人:为什么比较小的,成功几率比较高。

    沈总:我想他小的时候有短、平、快这个方面的因素,另外就是环节简单,尤其涉及到一些法规方面就更简单,金额稍微大一点的呢,他涉及的法规层面,比如你要辞掉多少人,他现有的设备、资产各个方面的评估就复杂的多,而在并购的时候,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国家在进行拍卖的时候,很多的程序是限定在特定的时间你必须完成,这样的情况假如你要去消化所有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耗时耗力的事情,所以在操作中就变得非常不容易,我想这也是一个原因。

邢主任:其实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并购同样都有成功和失败,只不过就是一个是不同的行业,在不同产业里面我想大和小是有差别的,你可能一个制造业的企业去中小型并购,可能更便捷更容易操作,但是比如在矿产资源领域里面你就不可能收购一个很小的企业,那么这种大的交易就必然要发生,而且通常去交易这种大项目也是大企业的行为,也不会是中小企业的行为。比如说像中石油、中石化、还有联想在美国的收购应该讲也是成功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蓝星化学去收购法国的两家公司,有很多很多的收购都是成功的,当然大的项目确实像沈总刚才讲的,他一个是交易过程复杂,其实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特别大,我们就说在美国的收购,他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议会,他要通过一定金额以上的收购,要通过美国的外资安全法。

    沈总:我觉得是这样,假如说是像刚才邢主任说的经营型企业,包括像资源型的企业,相对环节比较简单一点,假如你要涉及到另外类型的企业,比如说像好莱坞去年在拍卖的中央演艺公司,就是做最后一场迈克杰克逊演唱会的公司,当时也是破产拍卖,像这样的时候就比较复杂,因为在美国的法规中还有很多相应的规定,就是他意识形态方面的规定,多少百分比外国人不能占,就是有很多相应的法规比较复杂一点,所以最后这个案子中国非常有意向,而且我觉得策划方案非常好的去并购,金额的话是1070万美金,但是最后并没有收购成,最后还是让美国本土的企业收购了。

     邢主任: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就是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的限制,特别是沈总刚才讲的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有一些领域,像美国的外资并购安全法规、他就明确的讲伊斯兰国家企业,还有受政府控制的企业,像中国国有企业应该首当其冲的,甚至包括像中国香港企业“和黄”在收购美国环球通讯公司的时候,就是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被排除在外,所以最后是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淡马锡”收购成功,像这样的情况应该讲首先是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的限制,政治因素、政策风险、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中国企业是不是了解这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包括某一个具体领域的一些市场的情况,因为在国外收购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就像我们在一起喝茶,一起聊天一样,你就知道了沈总要卖一个企业,有可能你就有意向了,或者是你就介绍你的朋友来买,那么在常规的发生,他是有一个圈子的,有一个氛围的,可能是一个看不见的交易市场,但每天都在交易,但是中国往往得到这种信息很少,也很慢,我们还没有走到主流,可能我们就比较边缘,你在比较边缘的过程当中得到的就是棘手信息,所以等你要拿到的可能往往不是最优质的,最好的机会和最优质要拍卖的资产。

    主持人:所以沈总你们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创意,要主办中美企业峰会,要为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建立这样一个圈子?

沈总:对,其实我们的中美企业峰会会就是给中国的企业搭建一个国际合作、尤其是在美国合作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解决的就是刚才像邢主任说的信息的沟通,譬如说我们现在有2000多个并购企业的信息在我们的平台上,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中国的企业有意要并购美国的某一个企业的时候,可以先到我们中美企业分会来检索,来看是不是有这个可能性,然后再往下一步走,但是我想刚才邢主任讲的关于信息的事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我觉得更麻烦,就是说你和其他的人同时接到这个信息了,但是你去怎么样理解那个相应的法规,这点我们中国由于文化制度各个方面的不同,就比其他国家,譬如说就比英国一个企业要去收购美国的企业要难得多,因为我们的知识和信心不在同一个平台上。所以即便你得到这个信息以后,你仍然是滞后的,你需要消化所有这些东西才能可能理清楚你自己的思路,于是作出相应的决策,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个挑战,而且这种挑战还将持续下去。中美企业峰会是一年一度的中美企业界的盛会。当前,金融危机冲击全球,世界经济普遍低迷。中美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及诸多挑战。企业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下,联手抗拒金融危机,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对企业转型带来的新风险? 企业如何寻求并把握住美国经济危机中呈现出的新商机?外向型企业如何针对美国市场的特性,结合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在金融投资、企业海外并购、招商引资、品牌发展及创新等领域找出对策和解决方案?2010中美企业峰会,定于2010年4月25日至27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峰会主题为:危机中的商机。本次峰会旨在为中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在国际经济变革的新格局中提供商机;弘扬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为中美企业和企业家的合作提供综合性服务。峰会以项目发布会、总裁私密会、奖项评选、高峰论坛、高尔夫名人赛为五大核心活动,并结合举办多项商务特色活动,包括法律咨询会、政策说明会、企业考察、美国市场考察等。本次峰会是由美国世贸中心、洛杉矶总商会、美国泛太平洋商会、世界品牌评估中心、中国轻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联合主办的。届时,将有来自100多家中美企业的200多位中美企业家出席。中美商务交流的商政要人、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领导、商会代表将出席此次峰会;美国商务部高层官员、加利福尼亚州州政府领导、洛杉矶市市政府领导和中国政府高层官员也将莅临盛会。2010中美企业峰会得到了海内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财经评论联播》等中方媒体和《洛杉矶时报》、5CTV、洛杉矶地区有线电视、《中国日报》、《国际日报》、《世界日报》、CITY MAGAZINE、LA Daily News、LA Business Journal、华夏财富、杂志、美国通杂志、Chinese21.com华人网、北加州AM570(英文)、洛杉矶AM1370(中文、英文、西班牙文三语混播)、凤凰卫视美洲台等美方媒体将对此盛会做全方位的报道。

 

    邢主任:你要或者直接的或者间接的通过社会资源,比如说中介机构,比如说沈总的平台,比如你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法律法规,那么你上商务部的网站,我们有162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在商务部主站上一点击就可以进去,所以法规层面可以这样解决,政策法规可以通过这个捷径解决,那么其他的具体交易的一些可以通过一些中介机构,我们现在国内也有一些中介机构可以做一些比较快捷的市场调查,帮助企业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2009年我们开始颁布实施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商务部办法的下放的权利,政府的审批更加快捷、便利,给投资者自主决策让出很大的空间;第二个是对于企业在跨国并购,在海外投资过程当中的一些前期费用,国家给一定比例,50%以内的一些补贴;第三国家的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有一些信贷,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海外投资有政策性保险,你可以投保,税收也有了新的跨国经营的税收制度等等,像这样的一些扶持政策,另外一个就是从商务部的角度,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服务体系的建设,刚才说的是政策体系建设,那么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像我刚才举例子的16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指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商务部也是调动绝大部分国家使领馆的同事和我们商务部研究院一起来做这项工作,而且这项工作便成常规工作了,已经写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里面,每年要更新,我们今年还在做这样的工作,所以给企业了解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一些动态信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个就是商务部还在人才培训方面,刚才沈总也讲了,先要储备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来驾驭企业的跨国并购,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也很艰巨,所以商务部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已经在举办了多期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我们还专门开发了一套教材,就叫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7本一套这样的教材,也是为了让企业在人才方面能够有一个储备。

   沈总:对,包括我所了解的行业,一个是像媒体,我举一个例子,在美国的有线电视,在特定的时间的时候你去购买,把整个这个台买过来了,在大城市的话,在去年的经济状态下可以是几十万美金,我所知道就有两个我认识的人到美国去并购成功,把这个台给买过来了,虽然说媒体在美国有限制,就是说你在买的时候,外籍身份的人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30%,但是由于现在有很多海外的华人他们已经是美国的国籍了,所以这个障碍往往可以通过亲友、关系可以规避掉,但是就是在你经营的时候还会遇到新的这方面的问题,但简单的来说,回答你的问题,就是包括像媒体这样的都可以成功,而且面开的是比较大的,我们说买一个电视台,包括广播电视台了,杂志和报纸就更不在话下,所以在美国,在我看来现在能够提供的这种并购机会远远不限制于像能源、传统的企业,包括像学校的资源现在很多都可以拍卖或者参股,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好的机会,以前在美国都不太能想象。

    主持人:为什么能有这样一种松动呢?

沈总:我想是这样的,第一经济危机本身他把美国很过在常规经营的贷款链给打断了,这样的话很多美国企业非常非常需要钱,第二个美国本身也需要有一种国际化的运作,譬如说在前年的时候,国会就推出了一个推广6种外语在美国的教学中,国会拨款,也同时给政策让美国的很多学校设立包括中文在内的这种教学,那这样的话他也就有意让中国来的这些企业家来进行参股,这样的话就可以自动引入语言的教学其他文化的教学,我觉得是两方面的力合在一起造成这样一种现状。比如说:

已对接的项目:
    1.中美集团在组委会的组织安排下,与美国加州某医药大学达成初步意向协议,在合作办学、人才引进、科研项目、中国医药在海外推广的领域展开合作;

2.智慧谷集团投资基金等中美四支基金已在第一时间向组委会提出申请,并将在中美企业峰会上进行基金发布,并发布融资信息;

3.江苏省某教育集团收购某美国中学校;

4.某公司将在洛杉矶购买美国酒店;

5. 加州房地产投资项目:中国企业港通过组委会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动用3000-5000万人民币先期购30万平米地皮。主要用于办公、商业地产、投资、民用地产等。

中国企业港第一期工程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境内,占地30万平米,企业港办公区是两座高3层设计面积2万平米高级商务会馆。中国企业港股东在完成投资后,即可申请投资移民

 待对接的项目:
   1. 国内某大型连锁餐饮集团在美国开设加盟店。

2. 国内某调味品公司拟在美国开辟零售渠道。

3. 将产生巨大影响的干细胞项目,寻求中美合作机会。


    美国项目特别发布:
   1. 美联邦政府支持的美国中小企业借贷项目;

2. 佛罗里达政府房地产欠税债权投资项目;

3. 美国杜克大学海外基金会,为中国企业家子女赴美留学提供奖学金;

4. 并购美国破产银行。

此外,还有其他企业兼并、收购等项目也将在峰会现场进行项目发布。

 

    主持人:沈总您的这段话也提示我们,就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很多人都说你看咱们现在可以在海外抄底了,很多人都觉得特别的兴奋,现在真的是一个海外抄底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吗?其实过去我们也知道日本曾经也到华尔街去抄底,但好像这个结果不是太好,买了一座大楼最后好像砸在自己手里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邢主任:我想是这样的,抄底本身这个提法我历来本身是不赞成的,我觉得只是说可能出现了一个很好的跨国并购的一个黄金窗口时段,所以刚才沈总也讲了是机遇难得的一个时段,其实刚才主持人讲,我们在广泛的领域里都有很成功的跨国并购,刚才您讲的,沈总讲的还有一个传媒业都有了这样的并购,其实在制造业,在服务行业包括银行,中国这几年金融业、工商银行啊,都有一些成功的跨国收购的案例,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是说你全球有这样的一个格局的时候,中国企业是不是去抄底了,我觉得我们没有,我给你举个例子,2008年是美国金融危机像洪水一样倒塌的时候,很多产业都已经大量的破产,我们做过统计分析,倒闭比较多的恰恰就是您说的这种社会事业的产业,然后就是金融业,然后也包括制造业都有很多倒闭,在这个过程当中欧洲企业恰恰是去抄底了,真的去收购了大笔的财富了资产,中国企业怎么样,我们的统计显示,中国企业在2008年投资很少,我们只有几亿美元,然后在危机比较严重的时候,就是2008年第四季度恰恰是投资净抽出的时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对于美国金融危机出现的这种比较好的时机,中国企业的判断力、对风险的驾驭能力其实是不够的。我们在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澳大利亚、甚至包括非洲、包括在欧洲的一部分国家确实是有一些并购,但是在美国很少。

    沈总: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在我眼里我看到的是,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当2008年金融危机来的时候,像刚才邢主任说的可能一些欧洲的企业他们能够很快的介入,但是那个时候中国真正说能够作出迅速反应、然后马上采取行动的我觉得是准备不够,不是不想,不是胆量小,也不是说不想做,我觉得反而是一种,第一准备不够,第二他有一定的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们实际并购的量并没有能体现出来。

    我们想一个企业的并购是否成功,并不在于你是否把他交易成功买下来了,作为经营来讲是看你在买下来以后你是否能上他产生利润,你是否能让这个企业发展,在我眼中看来就是刚才刑主任提到的,并购成功的是一个百分比,在我看来我们这边是不到15%,但是买过来以后,我们能够经营成功的真是少之又少,但是这种情况我觉得也回到主持人说的这句话,这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学费必须得交,你只有走完了,交完这个学费以后,你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长,以后才能有更好的收入。

邢主任:我觉得有两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先要理清楚,一个是跨国并购的经营是一个慢功夫,他需要你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对这个企业的文化要有足够的了解,然后要跟你国内的公司企业对接,要进行资源整合,那么这个过程一定是很漫长的,而中国企业本身你跨国收购这个路就没有走多远,我们举到任何一个企业的交易来讲,他的时间都不够长,但是国际经验表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无论他是制造业企业还是资源类企业,无论他是复杂流程的企业还是一个简单流程的跨国并购,他的整合一般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你不能太着急,那么我们反过来讲,就是说把跨国并购比做一场跨国婚姻,中国人在国内结婚,两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要有一定的磨合期,我们在婚姻当中有很多比喻,几年之痒了,又有几年的磨合期了要有这个过程,这种跨国婚姻,跨国并购的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企业,当然大致都是同行业的,但是整合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反过来再说我们自己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整合为什么那么艰难,因为我觉得这里很大一个层面是文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西方文化,对东道国的文化,当然并不一定都是西方,有可能是拉美、有可能是非洲文化的了解要有一个过程,回想起改革开放30年前,我们中国人自己有多么的土,我们见到外国人我们的眼神,那种样子,包括早期的中外合资合营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我们也是出了很多的笑话的,由于文化的原因,由于政策法规,由于很多很多种的原因,同样一句话文化的差异,我想沈总比我有更多的体会。

主持人:邢主任也谈到了中西方或者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企业家他们思维方式、观念还是有一些差异性的,沈总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您和美国的企业家和中国的企业家接触也非常多,你觉得差别大吗?

沈总:我觉得非常大,比如说在企业经营、营销的方面,在管理方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包括在裁员方面,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我觉得很多的都不一样,大家都有不同的理念,不是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当这两种不一样的东西要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就会发生一种镇痛,当你经历过以后你就可能带来一种新生,你没有经历的时候就终止在这儿了。不必一意孤行,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心态,如果说要让我给并购的企业家提建议,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心态的问题,不要有那种爆发户要消费的心态,而是要拿出来学习的心态,我特别喜欢我一个朋友出书的题目叫做“学习是一种信仰”。

总之我们的企业家、尤其是准备跨出国门的中小企业家应当怀着信仰的虔诚去学习,这样就能够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能够走进去,这也是举办中美企业峰会的宗旨所在——为中美两国中小企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一个民间的平台;整合中美两地资源,在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中创造并把握商机;为中美企业间经济合作及政策决策提供学术和理论层面的支持;弘扬中美企业精神,宣传中美企业文化;推动中美之间的互相理解和经济融合,为中美企业和企业家的国际运作提供综合性服务。

※ 本节目音频版见中国广播网(www.cnr.cn)在线循环播放;

※  本节目网络版见本网等各主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