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昨日前日凤凰财经报出两条利空传闻后,市场对这两条传言进行了一轮大争辩,笔者也就此进行了分析。而在昨日,两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没有对此传闻进行任何置评,这更引加大了市场的猜疑。而在两条消息之后,许多舆论方面都已经将政策退出的话题提上了最受关注的位置。
在几天前,有高层人士提出政策退出要软着陆,之后便引发了媒体追踪退出路线的新闻调查,产生了近日的利空传闻。实际上不轮退出政策会首先发生在哪方面,对资本市场来说都是利空。而市场最想知道的是,到底谁先退出,什么时候退出,在投资过程中,就可以首先防范受局部影响的相关股票风险。投资者都希望退出的时间越晚越好,但这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想法。而要真正理性面对,则应该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换到经济全局来看问题。
昨日周小川在出席美洲开发银行会议上提出,如果能确信经济复苏,那么部分特别的刺激措施可以逐步淡出。而退出政策可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包括“确定经济不会出现W形的复苏,即经历当前的反弹后经济增长再度放缓。”
中国政府考虑退出实施的刺激政策的前提,是决策层需要看到确切的迹象或统计数据,显示复苏态势良好。他同时表示,退出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需要“先后有序”,“对于许多国家而言,财政刺激政策应最后退出。”
但最后一句是最关键的,这句话完全可以提示投资风险的问题。中央银行最好不要陷入有关退出过早或过迟孰好孰坏的争论中,尤其是不要给出“较迟退出风险不大”的信号,否则会诱导市场参与者忽视风险,尤其是期限错配的风险,并预期低利率时期会比需要的时间更长。
以上这些言论,作为央行行长,当然不可能代表政府,也不可能代表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而只能从政府对退出政策的政策基调确定后的一种信息传达。因此,从这方面的言论可以看出,政府对政策退出已经有充分的考虑,政策退出的前提,政策选择,退出的先后都已经比较清晰。这无疑可以得出一种结论,退出的必然,而方法和时机是未知的。
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往往要理性地清楚一个基本的原理,那就是市场是提前消化未来的预期,市场肯定不是等到退出政策落实时,资产价格才会从那天开始向新的预期发展,而都会提前于政策落实就向这个预期发展。这就是“春暖鸭先知”的道理。所以我们无需再去争论是否会退出,也不需要知道哪天退出,而只要知道退出的预期已经存在,市场就必然提前进入消化预期的过程。假如真要等预期发生了,那就已经到预期消化的时候了。
并且在此澄清一下,昨日两篇关于分析传闻真假的文章中,许多投资者认为,我是帮一些主力诱空,是用利空来吓市场下跌。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对任何的消息都需要自己的分析方法对消息得出自己的判断和对市场的预期,没有主观判断方向的投资是很盲目的。任何人都可以借鉴别人的分析,或完全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笔者分析市场的过程,从不参照别人的观点,完全独立分析,得出自己的分析结论。这在过去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充分证明。在原油147美圆时,美国大投行还在制造200美圆价格的诱空报告,而笔者是当时第一个提出大爆跌的观点。而在11月底时,国内还没有人提出A股反转,也没有人明确银根政策会大双降的行动。而笔者同样是通过自己对细节的观察,提前于央行双降得出即将大双降的判断。在08年底到09年初时,所有的人都在说铁顶,还有C浪下跌时,笔者一直坚持09年一定会超过3300的判断,09年5月,许多股神提出会进入做大双底的理论时,笔者也驳斥了这些股神的判断,认为市场还会继续向上。而从8月见顶后,笔者则一直站在了空方的角度,认为市场的整理会延续到4月后,而当时就提出,4月等待市场对未来退出政策提前消化后,市场才会真正见底。而到目前的分析过程一直在观测市场是否完全消化了政策退出的预期。假如对笔者的分析有任何不同理解,完全可以保留,资本市场永远是围绕多头争论发展的。不能因为谁站在了你的对手角度,就视为敌人,而一味叫多的人只会麻痹投资者的思维,最后输在对无视利空的风险释放后。也许经历过几轮牛熊转换的投资者,能够理解这些话的良苦用心吧。
近期,管理层再次高度关注对中小盘个股的整体炒作过份的投机行为,风险教育和加强监管将在近期非常明显。提示投资者谨慎对待新股次新股的跟风,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价值在于高成长,但不是短期爆炒,虽然中国有苏宁电器的成长价值的教科书,但不代表市场中没有亿安科技的风险品种。就算是成长价值也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那是经过几年的长期持有完成的投资过程。对这样的投资要具备充分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