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并轨:城乡并轨的“第四篇章”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主要依靠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统一安排和组织,“唱唱跳跳”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曾一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村镇文化体育组织功能弱化。乡镇文体中心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不复存在。农民文体活动缺少了体制和制度基础, 农民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文化体育服务。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少于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比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二还多的农村人口所拥有的文化服务资源多得多。我国城市体育人口占全国体育人口的75.11%,而农村仅占24.89%。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仅有8.18%分布在乡村。我国城镇人口有51.23%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仅为28.97%。农村公共文体基础设施落后,基本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基本制度缺失,队伍弱化、服务不力,文体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活动贫乏等问题。很大部分的文化站,只是一个房间,一个招牌,一张办公桌,一张床。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现象普遍存在。
按照文体服务的性质,文体服务是一种高级服务,是在生存之上的发展服务和享受服务,受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发展方式而制约。同城乡教育、卫生发展相似,农村文体服务资源“奇缺”。城乡文体服务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二元结构。城市文体服务主要由“政府买单”,居民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午餐”。而农村文体服务,由于乡村财力“捉襟见肘”,往往运转困难。
“富而思文、富而思乐”。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行城乡文体服务制度并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和要求。
2002年国务院转发了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馆站建设再一次被提上各级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自此,统筹城乡文化服务的序幕拉开。
2003年至2005年,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明确将文化馆站列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并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站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央两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设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设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意见》中还强调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向和重点。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文化领导结构调整,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2006年9月,中央两办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10年前实现全国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的目标。中央财政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写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安排预算内资金39.48亿元。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要求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该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体育活动站(点)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体育场地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并明确了建设方式: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育彩票公益金配置器材,利用村公共用地,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农村体育建设有了新的载体。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2008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为农村文化馆站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努力,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城乡文体服务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文化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不少民间传统文化濒危,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人才匮乏,邪教、迷信、赌博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今后,我们仍要把握“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思路,统筹城乡基本建设,推动城市文体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体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消解城乡文体二元结构,让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更多地享有“免费文体服务”的阳光,从而逐步实现“城乡文化体育并轨”。
文体并轨:城乡并轨的“第四篇章”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