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国家,老大很幸福


    我比较少看连续集,倒不是因为高雅,而是因为怕被牵制,没完没了,耗不起。比如年轻的时候看《东京爱情故事》,被那个利香的笑容牵制了很久。那个时候,我们的影视管理部门为了保护不知什么作品,一般把好看一点的放在半夜或后半夜,其结果是每天都熬到很晚。
    其实,这个招数很不怎么样,那个时候,我们为了看一眼欧洲的足球,经常熬夜,这点推迟对于我们来说也不算啥的,后来大热的《过把瘾》也是在深夜播出的,收视一样很高。
    后来就很少看电视剧,甚至是那些口碑很好的什么《士兵突击》、《亮剑》啥的,都没看,只是偶而不小心换台的时候看下。属于看和不看一个样的那种。
    但是这两年看过《奋斗》,最近又看了《老大的幸福》。
    《老大的幸福》,最近很热,无意中赶了个时髦,算是与很多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当然分析电视剧的情节就跟讨论小偷的道德一样,属于没事找事,但是,电视剧之红,一般都是因为其符合某一种社会心理。比如《奋斗》,其实讨论的是如何“不劳而获”,符合现在国人普遍心理需求,而《老大的幸福》则是在教育我们如何在没有幸福的时候,让自己幸福起来。
     老大,某一天突然被他自己养大的几个兄弟姐妹想起来,这些兄弟姐妹都在北京呆着,职业比较复杂,老二做房地产,老三公务员、老四小演员、老五教钢琴。看起来,都过得不错,所以他们都想让依然在东北受苦的老大来享福。
    老大到了北京,在几个兄弟姐妹这里轮流乱住一气,结果发现,这些在北京的看上去有钱有势的人过得很不“幸福”,反倒是他,这个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没钱没职业的人要一个一个地告知别人,什么才是幸福,其办法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心理调节。不管是谁,每天照个镜子,对自己说,我美,我浪,我幸福。老大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调调”,什么烦心事,经他这么一调,都变成了好事。妹妹追大款追不上,也没事。老二破产了,也幸福。为了说明,什么都是幸福的,这个电视剧,甚至设计把老大的心爱的人,给了别人,而老大临回东北,还要到婚礼的宾馆外“遥祝”自己的心上人,跟别人新婚快乐。
    说实在的,这部电视剧,的确很主旋律,希望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都“调”没了。这样社会就和谐了。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部电视剧,也很反主旋律,老百姓面对生活的无奈,也不要抱改变的想法,就只能找自我安慰。
    有人建议我参照一下,以前的一部“幸福”剧,就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共同点,就是平民百姓要享受幸福,实在是不容易,但张大民,在自嘲的同时,有奋斗,有抗争,为了反拆迁,张大民跟野蛮拆迁干上了,自己进了监狱,最后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大约还有一些幸福需要自己努力的意思,而到了“老大”,幸福,就变成一种纯粹的自我安慰。
    大家喜欢老大,我不知道是因为大家内心已经被彻底和谐了呢?还是从老大那里找到了一种自我宽慰呢?
   
    看到最后一集,老大把全家召集到一起,给老二集资,希望他度过难关,然而一家人之间空前团结。近代以来,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人,都批评中国人只有家族观念,没有国家观念,所以国民不团结,没有抵抗外敌的能力,因此,鼓吹一种国家主义的观念。从此以后,国家这个词就挂在嘴边,成为政治准确的标志,前一阵,一个东北的苦孩子,在获得奥运冠军的时候,感谢了自己的爹妈,都被体育界的高层批评,说要先感谢国家,再感谢爹妈,这也是这种观念的新表现。
    但“老大”一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发现要解决问题主要靠家人,不能指望别人。说明虽然我们要把感谢国家放在嘴边,但是有了问题,你却还得靠自己,靠家人,别人是指望不上的。

    说指望,现在很有一些问题得靠自己,比如你在决定是否打疫苗的时候,你不能指望别人会给你提供合格的疫苗,因为公共卫生系统已经商业化了。如果你不幸注射了不合格的疫苗,那业不能指望谁,因为没人给你解决问题。即使是以前喝了有毒的奶粉,也不能指望别人给你赔偿,因为企业破产了,你找不到人了。

   我们每个人喝了一些地沟油,这也不能指望谁,总是有很多理由说明这是不法商贩、临时工做的,而这些人是没法管,也管不了的。
  
    老大很幸福,为了政治准确,他要先感谢国家,必须的。但是看完《老大》以后,我很不幸福,因为我不是搞“养生”的,我不会调,所以,有一些事,妥不了。
云南旱灾中取水儿童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