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旱的惨象让人看了确实揪心。围绕今年异常的干旱,专家说了很多,表述从最初的严重干旱到历史罕见,不断升级,甚至更绝对的词都有。在这一巨大天灾面前,抗旱至关重要,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更应考虑,为什么在旱情面前我们这么被动?这一问题不想清楚,今后难免其他地方又发生今年的情形。说根本的,就是要在加强水利建设上下功夫,而且要清楚怎么去加强。过去,毛主席老人家经常教导,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依托强大的人民公社政权,加上学大寨的热潮,各地没少在水利设施上下功夫,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成了一盘散沙,大修水利的场景一去不返,除过国家的大江大河治理外,农村水利基本是吃老本,这一吃就三十年。记得前年重庆异常干旱时就有记者发问,“天灾呼?人祸呼?”,直指农村水利的软肋。可惜干旱一过,似乎一切也就过去了。今年云南再现重庆大旱的场景,甚至更基于前者,是否也应该再这样的发问?或许从国家的投资上说,用于水利的资金已经不少,但应该看到,当前水利之软肋不在水库不在干渠,而在进村入田的支渠和毛细渠网上,关键是水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面对大旱,我们可以抱怨老天,但更应该反思人的问题,从大旱中汲取教训,把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今后的重点,让我们在今后面对旱情时更从容些。
“怨天”可曾“尤人”?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