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最好的方法吗?


  领导,真的那么忙吗 ?  为什么强调我们的企业家不要太忙?太忙,忙者,心亡也呀。
  “忙”嘛,我们看到,对不对?是一个心加一个亡啊。
  不要太忙,太忙了,就看不清方向了,你集中于低头拉车,你就看不清道路了。所以,奋斗不息,不如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者,往往要远离你的一线。
  一个企业家,真正的价值在于,审时度势,看明白了这道。天天在低头拉车,没用,最后还是把你的这个车拉进死胡同里了。IBM的波士纳为什么成了最伟大的CEO?他就是看明白了路,不往那边走了,往这边走,就是这样。

  领导上不上前线  

  一个真正有头脑的将军,他不会端着冲锋枪,说同志们跟我冲啊!他一定坐在后面,叫做什么?运筹于围幄之中,对吧?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定是这样。
  其实我们的企业家也应该是这样,要有大将风度。什么叫大将风度?大将风度就是,你一定能够给队伍做决策,能够高瞻远瞩的。
  如果你端着冲锋枪上去了,最多不过是什么?最多不过是战斗英雄。
  可惜的是,我们好多的企业家,好多的经理人,现在都在当战斗英雄。
  为什么?这仗你不冲上去,就打不了,是吧?只有你的枪法最好。只有你最英勇,只有你这三八大杆能够挑破别人的肚子,就是这样。
  可是,你冲上去了,谁来指挥全局呢?
  你阵亡了,跟着你的弟兄们,又怎么办呢?


  从战争中学习?

  毛泽东,有个观点:“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商战也是战,于是,很多老板振臂高呼: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经营企业中学习经营,从管理企业中学习管理!
  不可否认,这个观点实操性极强。“同志们,给我冲啊!”人在绝境的时候,总会被逼出两招拳脚功夫。可是,战争毕竟是战争,不会给你多少喘息的机会,胜者王,败者寇。冲的结果,我们看到大批企业,在前线阵亡。三株、巨人、秦池、爱多等当年的“勇士”,现在已经销声匿迹。
  身处咨询行业,每到前线诊治伤员,感慨良久。战场是无情的:
  ——机制不健全,体力经不起打;
  ——行业利润萎缩、经营不善,腹背受敌;
  ——外输人才血液和本企业血型不合;
  ——资金链断裂,负债压榨不堪;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个经理人跟我讨论,他说,那没有战争的话,就没有凯撒,没有拿破仑。这话没错,但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啊,企业还未成人就在战争中夭折了,资源消耗太大。从成本消耗来讲,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一种极其无奈、并且很惨痛的办法。
  那怎么样培训人的成本更低,可以笑到最后当将军。


  向军校学习!

  一个特种兵,训练了六个月,一次实战也没经历过,但是可以迅速制服一个有10年作战经验的游击队长。为什么可以做到。在打仗这个行当里有10年的工龄,意味着他在战场上积累了二十次的经验。还可以积累再多吗,  第二十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可能就长眠了。而特种兵呢——
  “约翰,人质被你打死了”,警铃响起;
  “约翰,战友被打死了”,警铃再次响起;
  “约翰,你被打死了”,警铃又一次响起;
  ……
  “约翰,敌人已被歼灭”。你终于完成了任务。
  特种兵在操场上可以死成百上千次,而游击队长却只能死二十次。所以,一千次操练出来的反应速度,上战场二十次练就的反应速度,胜负立刻见分晓。
  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为什么拼了命也要往顶尖级商学院挤。堆积如山的阅读资料、读不完的案例、写不完的案例分析,去受这份苦干嘛?——要想在战场上少流血,必须在操场上多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