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举措彻底解决中国后50年的旱涝灾害


一、     挖水塘。在全国范围内对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小平原区采用现代机械挖掘大量小水塘。(规划布局要合理科学对那些平原水网地就要禁止挖掘)大到数千立方米小到十几立方米。这种水塘与水库不同,它是在现有耕地当中挖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自然水源的走向、水塘密度、等条件来决定。并把挖出的耕作表层土仍然加在耕地上增加耕地土层有利于提高地力,能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18亿亩耕地中挖掉10%的小水塘,即1.8亿亩水塘,平时可养鱼虾类经济鱼类,旱时能作预用水源,大雨时可畜洪,能最大限度的把水留在高处。以备不时之需。不要心痛挖塘挤走良田,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以前农村由于没有大型挖掘机农民人力无法挖掘大量的水塘,现在条件具备了只要政府能给予适当补助农民将勇跃参加。这看是个土办法但效果比大工程好。以水塘平均深度二米计算:1.8亿亩×666M2×2=2397.6亿立方米。相当6个三峡水库的总容量。
而且这些小水塘遍布全国各地,下雨时起蓄水调洪作用,干旱时就能就地抗旱,由于这些小水塘就挖在田边地角提水揚程很底用时非常方便,就是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人力也能解决灌溉问题。还有一个优点农作物用后的水除蒸发部分外大部分仍然能自然回到池塘里,(因为塘面低于耕地)过几天水能慢慢满起来如此循环往复小旱灾根本不怕。
二、     对原来的老水库实施认真的维修,对输水管渠进行认真的维修保养,要落实专人管理。
三、     保护好植被,最也不能将那些薪炭林、生态林、阔叶林任意的改用为经济林、特别对在云南的桉树,浙江的毛竹林,浙江山区农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大量的畜水率很好的薪炭林开垦掉而全部改变成清一色的毛竹林,那些专家也在GDP主义的威逼下,早已抛弃了自己的良心。跟从那些GDP官员的后尘。对于植物多样性的科学观念早已被异化了。
四、     继续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应坚持多样性、本地性。不能搞单一品种的人造林,更不能搞那些南树北截的败家子工程,瘸败工程。
五、     全国的耕地全部采用滴灌,喷灌。以每亩地投入3000元计,全国共计投入5万亿元。以5年计算每年投入为1万亿。这比造磁浮、高铁、机场、高速、高楼大厦、等等效果要好得多,全国光是每年的三公腐败就上万亿,所以这点钱中央完全拿得出。只是肯不肯拿出来,肯不肯真正为农民着想。温总理每次看到那些穷困农民眼中总是含着热泪,人民不相信眼泪,总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热泪化作运动人民才能从内心感谢你。
六、     城市用水应实施二水供应办法,即生活用水、直饮用水,二水分供至少可节省1/3的总水量。对于缓解我国的大部份城市缺水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七、     全国居民节水计划的设计,额定每个人的必须用水,(基本用量)在此基础上按用水量的梯增,而水价也随增量加价,用水越多水价越高。
八、     工业中水的处理与应用。应按国家《水法》进行监管,工业用水大户应制定刚性的废水回收时间表,回水利用最终达到100/100
九、     城市的中水利用,大力支持中水的开发与利用。国家应该对中水的开发与利用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十、     违背自然科学规律的事尽量少做,因为很容易付出更大的代价,很可能今天进一步明天退二步。今天在做的南水北调到头来如否有水可调,今天谁也说不准。但愿我们的决策者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抗旱,防洪不能老是用运动战的办法来解决,因为我们己经掌握大权60年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用60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解决旱涝那样的原始灾害。更本不应该出现人口吃水难的问题。
本人提出的十条建议政府如能采纳或引起重视,中国在今后50年内基本可确保“大旱无大难,大涝无大患”。从农业角度看可基本确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