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至今20年间,全球经济总量增长3倍,而日本名义GDP却徘徊在500万亿日元上下。今天,面对新兴国家经济跃进,日本深感孤独。在外人看,日本置身于全球化潮流之外,仅是世界潮流的旁观者。
仅在数年前,日本街头还充斥中国崩溃论,但现在,日本人希望知道,中国企业究竟为何会成功。他们不再相信,一个仅仅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国家,靠偶然的运气,就把整个国家推向全球经济大国地位。他们将触觉伸向中国经济各个角度,探寻中国企业制度,探讨人才制度,希望透过许多微观要素,找出中国经济飞跃的原因。
新华社《瞭望》杂志副总编胡俊凯指出,发展现代企业,更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而不能简单归之为金钱。他指出,现在中国大学生理想职业第一位是企业家。其原因是改革释放了中国人创业的活力。
对最近半世纪日本经济,法政大学前总长清成忠男总结道,“前30年高速增长,后20年停滞。” 在东京经济大学“东亚时代的中日经济”研讨会上,多数讨论者指出。“日本缺乏企业家精神”。这个国际研讨会,希望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中,寻找医治日本病良方。清成忠男特别指出,最近20年间,日本制造、建筑、零售等非农林个人企业从700万家减少到479万家,20年消失了200万家。此外,最近10年间,中小企业减少了90万家。
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认为,中国经济的跃进,与中国人用有旺盛的企业家精神有关。他还说,中国企业人已经习惯与世界交流。例如中国大陆、台湾及韩国,企业家与美国硅谷保持密切联系,信息通畅。相比之下,周牧之指出,日本企业尽管走出日本,但仅是把本企业分支机构建在海外,即使日本的海外机构,其交流的对手都是本国人甚至本公司的人。
探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这次会议的一个话题。内阁府参事官安藤晴彦指出,当今世界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掌握在风险企业当中,今天,日本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领域尤其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风险企业。中国企业的成功,给日本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无锡尚德太阳电池公司假如没有政府支持,施正荣这样一个海归学者无法把企业在短期之内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型企业;假如没有鼓励风险投资的社会环境,王传福这个大学教授可能不会下海创业,更不能创造比亚迪今天这种辉煌;假如没有30年改革开放,没有全球化产业链,张茵可能还在做会计,充其量只能在香港收购废纸,世界上谁也不会知道有玖龙纸业。
拓殖大学教授朱炎认为,20年来,日本几乎没有出现一家世界闻名的公司,其背后,是创新精神减退。这些年来,日本地方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唯跨国公司业绩尚好,个中原因,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媒体每天充满“中国”的消息。日本跨国公司在亚洲获取的利润已经超过日本国内。
为什么日本人丧失了创新精神? 日本Seven银行董事总经理安斋隆指出,整个日本社会对儿童教育目标,是让他们进大企业,找到一份稳定职业。安斋说,应该教育孩子,在竞争社会,失败是当然的。安斋认为,在以官僚为中心的社会中,最大核心价值是不做错事。而不创新则最安全,不会出错。但是,他仍强调,日本社会必须鼓励挑战,而不应限制束缚人创造欲望。此外,媒体对竞争失败严厉批判,这其实不利于创造一个创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