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事件”暴露中国两大软肋


     

    上周末,中方向日方通报“饺子事件”已告侦破,嫌疑分子拘捕在案。一个简单的刑事案,动摇了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信任。其中,中日两国都应汲取其中的教训。

    笔者记得,2008年1月毒饺子事故发生,此间媒体从早至晚、从报头到报尾,饺子中毒报道铺天盖地。不好媒体报道的疑似中毒者,超过实际中毒者数十倍。许多并未中毒的消费者,看到有关报道,也诉说头晕、腹泻等症状。有的日本媒体甚至说,这是什么“反日事件”。由此可见,媒体报道方式对日本消费者造成的心理震撼之大,远远超过实际受害范围。

    另外一个方面,“饺子事件”也呈现了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信任危机。这起案件,暴露了高速发展的中国出口系统存在的两大软肋。

    首先,对外出口体系,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饺子事件”发生后,中日食品业界遭受重创。2009年,日本的中国食品进口额为6405亿日元,比2007年下降30%。其中肉类、鱼类、蔬菜分别下降39%、34%、28%。今年以来,下降趋势仍未停止,据调查,今年1月日本的中国食品进口额比2009年1月下降6%。事件后,笔者认识的几位从事中国冷冻食品输日的中日朋友,或转行做其他生意,或将冷冻食品转入中国国内销售,不再对日出口。据说,山东一带不少中国厂家事件之后长期停产。从日方来看,直接输入毒饺子的JT(日本烟草产业)子公司“JT食品”,事件之后无法维持,被其他公司合并。

    第二,以低廉劳动力成本出口已至临界点。这起饺子事件,即是对我们低成本出口业界的一个警告。国外媒体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例如3月30 日的《日本经济新闻》指出,贫富差距、歧视是这类“泄愤”型事件增加的根源。30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被压得过低,农民工仅能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难以提高自身劳素质。现在,中国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以往那种靠低廉工资扩大出口的方法已难以为继。中国的出口,已经走到必须依靠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获得国际竞争力的时代门口。

     现代社会,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对国内外食品质量问题极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可能导致民众对企业、政府失去信任。例如日本,90年代至今曾发生多起食品厂家质量问题,最后,事件多以厂家倒闭、合并告终。此外,即使购买非食品产品的动机,低廉价格往往也没有决定作用。现在,一种产品、一个品牌,其中凝缩的制作者的文化、历史因素,具有很大价值。从相反角度说,一种产品即使再便宜,假如制作者是在痛苦、无奈环境下制造出来的,这种产品非但不能畅销,还可能将受到消费者抵制。

    30年前,中国外贸易量很小,国家依靠行政手段控制外贸产品质量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今天,对外贸易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国家对产品质量监控日益困难。这起案件,尚仅涉及对日食品输出。我们设想,假如其他产业、在外大型项目也出现类似人为破坏,中国国家信誉、对外出口遭受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今后,中国要做大量工作,建立新的监控体系,不仅要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更要防范跨国恐怖主义通过破坏中国出口产品信誉打击出口产业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