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道德化社会里,识得雷锋又如何


    

王攀

3月5日学雷锋日。3日,一辆16路公交车厢内贴上了雷锋同志的照片,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多位年轻乘客竟不知道他是雷锋。(3月4日《燕赵晚报》)

我们是一个去道德化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用成本-效益的理性来判断。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也会常常困惑,但我们的困惑仅仅是喝一杯咖啡还是喝一杯红茶的困惑。如果留意,生活中各种困惑,都不过是这种选择的放大或缩小。事实上,这不是道德的困惑,而只是理性的困惑。如果以道德观点和道德目的,你会发现,解决困惑,其实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就好像那些虔诚的信徒,为了朝圣,克服重重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而朝圣者却浑然不觉。

当我们议论要不要做好事、要不要当好人的时候,看似我们在维护道德,其实是在维护一个空洞的道德概念。是的,道德已经被理性,已经被成本-效益分析法,早已挖空了;更可笑的是,我们还试图用这种理性,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去重建道德。如果你不信这些说法,不妨审视南京彭宇案引发的所有讨论,基本上都是用成本-效益,以及所谓的理性来解析,试图用这些掏空道德内核的工具,重建道德概念。这是荒唐和可笑的。

雷锋是助人为乐的榜样,是一个道德模范。但这个模范跟其他道德符号一样,在这个讲究理性,讲究成本-效益的年代里,也已经被彻底的掏空。对雷锋意义的颠覆般解读,在赢得眼球和新奇之余,也让雷锋这个符号仅仅剩下了符号,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已经解构了。而当这种颠覆和解构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时,雷锋只剩下一个空壳概念——各地学习雷锋一阵风,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里走;雷锋只剩下一个解构意义——雷锋这样的老实人真傻,不再适应这样的社会;等等。无论是把雷锋当成一个空洞的符号,还是对雷锋颠覆般的解构,都消解了雷锋的道德意义。这时候,年轻人不识雷锋像,也不足为怪。

我们解构了以往的道德规范,并以什么“雷锋是属于他那个时代”这样的理由,挥别雷锋的意义。可在解构和挥别之后,又无力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规范。这个社会一边解构道德,一边又企图构建道德,这与理性工具一边挖空道德,又一边企图重建道德一样,令人没有信心。

年轻人不识雷锋,这似乎让我们很沮丧,有的人甚至为年轻人不识雷锋而大声疾呼,并为年轻人的道德素质而感到担忧。我的问题是,当道德,当雷锋……这些概念仅仅剩下一个空壳,仅仅只有符号意义的时候,就是识得雷锋,就是满口道德,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反思年轻人不识雷锋,不如反思我们这个去道德化的社会。在这个去道德化的社会里,我们的心越来越残忍,越来越对他人充满冷漠,而这不正恰恰是雷锋意义内核缺失的结果吗?

http://car.southcn.com/7/2010-03/04/content_9745001.htm